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述元宵节的诗词。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枣子巷市民猜字谜 华小峰摄

2月19日,元宵节前夕,著名墨客周啸天欣然应邀,为读者们妙解元宵诗词。
记得去年他在解读诗词中的“年”时,曾作过这样的总结,“除夕诗词断愁肠,元日诗词乐陶陶,元宵诗词最热闹,总而言之,是渐入佳境。
”那么,在这个将新年推向高潮的末了一个佳节,“氛围组”的墨客们是如何带动节奏的呢?#SplitPageHere#

张灯结彩 下笔有神道不尽繁华盛世

古诗词里的元宵蓦然回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所有传统节日中,最令民气动的便是元宵节了。
”周啸天先容,元宵是送年的日子,这个夜晚,张灯结彩。
“灯”,是元宵诗词中被广为描述、着墨最多的工具。
“灯带来光明,带来希望。

最初,元宵节不叫元宵节,还只能叫上元节。
据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祀门户。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祀门户、迎紫姑,这些为农作生产操着心的活动,彷佛是悄悄静的。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会玩儿了,上元节开始有了夜晚不雅观灯的内容。
“一俟张灯结彩,通宵放禁的风尚形成,这个节日的名称也就改称元夕,又叫元宵、灯节了。

九眼桥沿河酒吧街绚丽多彩 华小峰摄

周啸天说,在古代诗歌中,关于元宵灯节的描写,较早见于唐诗,比如初唐墨客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昼夜》,“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周啸天解读道,这首诗的起句便是极好的,“若何表现元宵节鳌山灯海的壮不雅观?一万句也赶不上‘灯火辉煌’这四个字的精彩!想象一下,全体长安成了灯的海洋,通亮如昼。
是夜,天子还取消了宵禁,要与民同乐了,第二句‘星桥铁锁开’说的便是这个情形,城门大开,许可百姓通宵狂欢,车马、歌姬、鼓乐……各种热闹的场景交织在一起,把当时的繁华充分表现了出来,好一个太平盛世来临!”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周啸天特殊推举初唐墨客崔液的七言绝句《上元夜》,并赞道:“绝!”而刘肃《大唐新语》对崔液和《上元夜》也有极高的评价。

周啸天先容,《上元夜》是崔液创作的七绝组诗。
诗共六首,描述了元宵佳节,京城长安的百姓倾城不雅观灯的繁华景象。
“元宵夜虽已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还是按时报更。
大家正欢畅无比,都嫌韶光过得太快,怕玩得不能尽兴,以是前两句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紧似一声地催呀,你不要过得那么快呀,今夜的城门要一贯开到天亮呢!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而在此太平盛世,定是要通宵尽兴的。

更为少见的是,这首诗的末了两句都是问句。
在周啸天看来,正是这两个设问,让这首诗登顶,“‘谁家’‘何处’,写出了家家赏月、大家不雅观灯、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一天,不要说平凡百姓们欢声笑语,豪门贵族们车马喧阗,风骚文士们酒朋诗侣‘相召’,就连平日里慎言谨行的深闺小姐也个个光彩夺目,喜笑颜开地结伴不雅观灯了。
乃至于王侯贵戚有的也要走出府门,微服而行,与民同乐。
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车马喧阗,人如涌潮,花灯如海,处处欢腾的京城元宵夜景写绝了!”#SplitPageHere#

谈情说爱 只是由于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
古时,女孩子是不许可出外自由活动的,但元宵节就可以结伴出门赏花灯。
于是,在流光溢彩的街巷,青年男女擦肩而过,多少爱情由此生发……以是,元宵诗词中,除了写“灯”,谈“情”也是“氛围组”的重点。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不得不说,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真是元宵爱情诗的经典!“这首词写恋爱中的男女,借不雅观灯之名,行约会之实,妙于构思,构造上借鉴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人面’之法。
”周啸天解析道,“整首词上片说去年的情投意合,下片说今年的阴差阳错,而以元夜、花灯、人月等字面相互映带,统统皆是,唯有人非,有力地突出了怀思之情。

周啸天说,这首词调采取文义并列的分片构造,形成章的重叠,歌曲反复一遍,回环唱叹,有风人之致。
此后引起许多词人的效仿。

另一个写情绪的“氛围组”成员,当属辛弃疾。
他的一首《青玉案·元夕》,更为随处颂扬。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喷鼻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周啸天解析道:“这首词,从篇首到‘笑语盈盈暗香去’大半篇幅,写灯节的热闹场面,画出一幅社会风尚画。
首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出灯火的风采,给冬天带来春的气息……词中利用放、吹、落、动、转、舞等一系动词,及宝、雕、喷鼻香、玉、花、星、凤等一系列美的名物,展示出灯节繁华热闹,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不过,周啸天强调,这首词为历代推许,并不在于它长于描述节日景不雅观和风尚图物,而是由于辛弃疾在这样的背景上杜撰了一个小小情事,开出一番深邃的境界,“在看热闹赏花灯的人众中,有人在苦苦寻觅一个工具。
游女如云,皆非其思所存。
正说踏破铁鞋无觅处,不料偶尔转头,惊喜地创造那人并不在拥挤的场合,却站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而往深了想,周啸天认为这情事的妙处,超越了情事本身,“意境深远,引譬连类。
让人还能想到做学问的苦苦追求,突发灵感,豁然开朗。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人之成大奇迹者,必皆经历三个阶段,末了一个阶段便是‘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成功的喜悦,每每不期然而然。
”#SplitPageHere#

闭门谢客 提笔三行叹的是世事凄凉

作家白先勇曾说,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王朝兴亡的沧桑感和世事变幻的无常感”。
如果说《生查子·元夕》中,欧阳修的伤感还仅限于儿女情长,那么,总有那么些人,能够透过繁华看凄凉。
他们的笔下,也有元宵的盛况。
他们犹如时期的记录者,用孤独和失落望留下千古绝唱。

本以为,周啸天推举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也是谈情说爱“氛围组”。
谁料,女词人写的却无关风月。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蔼象,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喷鼻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侧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干瘪,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亮丽的合江亭水面让人着迷 华小峰摄

周啸天说,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经由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定居临安后,独自关在家中度过的一个元宵节,“街上不是没有花灯,朋友不是没有约请她出去不雅观景,‘来相召、喷鼻香车宝马’,只是由于她没有心情,‘谢他酒朋诗侣’。
这一日晴方好,你看薄暮的景致是‘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暮云合璧’未必就有雨意。
李清照也说:‘元霄佳节,融和蔼象。
’可见‘次第岂无风雨’完备是一句不成其为情由的推辞别人的话。

词中,有两个比拟。
一是纵向比拟,以往昔“中州盛日”(北宋的升平时期)亲历的兴趣勃勃的元宵,和面前面对的冷生僻清的元宵比较;其余一个是横向比拟,以他人(相对年轻的人)度节喜好热闹的生理,和自己如今害怕热闹的生理比较。
“词人感叹啊,曾几何时,不甘寂寞的我,竟喜好上了孤独。
”周啸天点赞道,这是一首超越时期的词,身逢丧乱,遭遇不幸,经历沧桑的心,都会不同程度地同它发生共鸣。

还有一首,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宝鼎现·春月》。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喷鼻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
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
还转盼沙河多丽。
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里。
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周啸天先容,这首词作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其时南宋已经亡国。
“词中大量篇幅还是回顾宋代元宵节繁华往事,于面前元夕只‘到春时欲睡’一句了之,大有‘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之慨。

而刘辰翁最厉害在于,他根据词调三叠的构造布局,逐阕写三个时期的元夕景况。
“不才一阕开始时均作回顾语,将上一阕情事推入梦境,给人以每况愈下,不堪回顾之感。
将回顾、感慨、痛楚交织起来,深尽当日遗民心情。
”周啸天提到,杨慎在《词品》中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说它“词意凄婉,与《麦秀》何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