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选的这个问题是:平仄怎么分?这个问题,实在早就写过一次了。
这次写得大略一点。
前面两段写平仄产生的背景,读者可以直接看后面两段。

一、四声与五声

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翻译佛经,魏晋期间听说中国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期间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

听说中国最早韵书是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的《韵集》。
但这两书早已亡佚了。

唐代封演《闻见记》记载《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声类》的五声可能是宫商角徵羽。

进修诗词创作弗成不知平仄的由来若何区分平仄

到了隋朝涌现了《切韵》,这部韵书是中国诗词韵书的来源,后来的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都因此切韵为根本一脉传承而来的。

而切韵采取的是四声,即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的四声音韵研究来自于南北朝的齐梁期间。
沈约在《答甄公论》中,曾经提到过四声与五声的差异:

“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
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
......经典史乘,唯有五声,而无四声。
但是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
五声者,宫商角徵羽,高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
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

沈约是谁呢?

二、竟陵八友与永明体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朝,是南朝梁开国元勋,谥号为隐。
因此他也被称为沈隐侯。

在南齐的永明年间,有一帮文人凑集于齐竟陵王萧子良旁边,个中有八位卓越的文学人物,史称"竟陵八友。
"《梁书·武帝本纪》记载: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并游焉,号曰'八友'。

高祖是后来篡位的梁朝开国天子武帝萧衍,其他七个人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沈约、谢眺这些墨客等人研究声韵,以四声区分笔墨,用来规范作诗: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墨客把字分为平、上(读作[shǎng])、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种诗体的作品便是后来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四声的理论竟然冲破的南北盘据的阻碍,连分江而治的北朝文人也受到影响。
北魏文学家常景(?~550)就专门写过《四声赞》:

“魏秘书常景为《四声赞》曰:“龙图写象,鸟迹ゼ光。
辞溢流徵,气靡清商。
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浮景玉苑,妙响金锵。

由于作诗要把稳四声的折衷,因此永明体墨客又提炼出了作诗的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

四声完备被后人作诗采纳,八病则有选择的被后人采纳,格律诗的规则也是在四声八病的根本上,有所取舍而成。

三、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呢? 《广韵》阐明:平,正也。
《增韵》:平,坦也。
《說文》阐明:平, 平舒也。

顾名思义,平,便是平坦,不倾斜 ;仄,是平的反义词,便是不平的意思,倾斜便是仄。

《说文》中还阐明“仄”:本字,通作側。

唐朝墨客把仄称之为“ 侧“。
唐朝元和 (806-820年)旁边的墨客王睿 ,有书《炙毂子》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玄月芦花飞。
”上四字全用侧声。
.......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上四字指前面四个字”八月玄月“,八【入声黠】、月【入声月】、九【上声有】。
这四个字都是仄声。

唐人说的调体便是拗体的意思,个中“种”该当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标准的方法。

四、平仄怎么分

上面说过,齐梁期间有了四声,后人又把四声分成了两类:平和仄。

1、平

在四声中,平便是平。
相称于我们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
如妈、麻。

2、仄

上、去、入三声都是“不平” ,我们称为仄或者侧。

例如上声:马,即本日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本日的四声;

麻烦的是入声,例如熟,法,阔等字本日禀别进入了本日普通话的2声、3声、4声。
本日的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逝,但是南方或者西北的一些方言里还有入声。

3、诗词谱中的标识

在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表示可平可仄的意思。

用符号表示便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都可以用“中”来表示。

例如在《钦定词谱》中,刘禹锡的词《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 ●○○●△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 ○●●○△

词谱中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例如《纥那曲》中的“青、情、声”。
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例如岳飞的《满江红》便是押仄声韵。

用笔墨表示平仄便是 :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中平中中仄,平仄仄平平(韵)。

熟习格律的朋友看到这首《纥那曲》会创造,这首词实在便是往后近体五言绝句,也是一种格律诗。
诗谱的平仄,当然也是如此标志。

结束语

平仄,使我们学习旧体诗词创作的根本知识,不知平仄做不了格律诗,也填不了词。

乃至连基本的古体诗(非格律诗)也做不了。
由于古体诗的韵脚对付平仄也是有哀求的。
例如:

松下问童子,师长西席入山无,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体绝句中,第2句和第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是同等的,像上面这首:诗,2、4句韵脚平仄相反,就可以判断这个“墨客”是旧体诗的门外汉。

@老街味道不雅观宋填词150|相逢只有梦魂间,韩疁词之妙处为什么在一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