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邵雍就研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所成后,又陆续著有《皇极经世》、《不雅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传世。
其内容皆高远玄妙,发人深省,对天地宇宙,万物之理,可谓把握脉络。
比较邵雍的著述,他的诗作更让人见之心喜,特殊是《极论》,短短四句话,却字字珠玑,称得上悟透即“有道”,让人受益无穷。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首诗。
1、下有黄泉上有天,大家许住百来年。
黄泉即九狱地府之一,被中国人视为人去世后的地来世界。古人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以是称为黄泉。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句子,碧落便是上天极高的意思。《极论》嘛,自然有极致之意。
人在天地之间,如在旅店,所能勾留的韶光是有限的,最长也不过是三万六千日而已。
邵雍的意思便是从古至今,人有生就有去世,每个人都是活在过程之中,只管人生百相,世情百态,说到底也都是如梦如戏。
梦里不知身是客,古人对付人生的思虑很深刻,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超越古人的思想高度。
2、还知虚过去世万遍,都似未曾生一样平常。
这句话比较难明得。如果从韶光来看,“江山代代无穷已,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绝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而活,真的是跟草木一样平常,存亡活去世,虚度了一辈子。
而如果是从个人的生命过程来说,那所谓生老病去世,随波逐流,只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我们又岂敢说自己每一天都是鲜活的?
我有次在地铁上听几个老人谈天,有个老人就感叹他们生平蹉跎,无所作为,一无是处,切实其实是白活了。
西方哲人也有名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去世去了,由于过了这个年事,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拟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器,更虚张声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
君子豹变,小人固执不变。前者活气萌发,后者僵硬衰朽。以是古人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便是要人们修炼自己,不要虚度光阴,以免“老大徒伤悲”。
3、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来到这个天下上都是有义务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和完本钱身的义务。
为什么呢?由于世俗的不雅观念对人的影响很大,还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比如周围的人都在奔波劳碌,为名利醉心,为希望沉迷,你又怎么可能别具一格?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甚至远。道理提及来大略,可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每每是难以战胜自我的狭隘,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
要理解自己,要真正懂得自己想要什么,这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唯有具备了自知之明,才能找到、创造适宜自己发展的环境,为了自己的梦想和义务奋斗不息。
当然这个过程不随意马虎,有时候便是要“苦其心志”或“涅槃重生”才行。
4、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是三界?有人说是天地人,有人说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这句话就代表了人们的一种超脱和对自由的追求。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便是想要自由清闲,无拘无束。
当代人生活繁忙,事情辛劳,很多人都有出世的动机,也确实有些人会选择隐居尘凡之外,清净自修。但对邵雍来说,修行就在世间。
打个比方,你为人子女有子女的任务,你为人父母有父母的任务,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和别人卖力,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子。任务有大有小,担子有轻有重,绝对不可以躲避。
有很多人会选择躲避,但事实证明躲避的代价太高。与其如此,不如就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职责,然后才会有“心里大石落下”的轻松。否则还是心有隐忧。以是,在没有“了尽世间事”之前,统统“出世”之说都是自欺欺人的妄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