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其诗歌在描写感情方面就特殊细腻,乃至是模糊约约,在描写剪烛方面的《夜雨寄北》便是这方面的代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两个人在一起秉烛夜谈,如果不是情意绵绵,不是有千言万语,怎么可能须要剪烛?以是,“共剪西窗烛”,解释了作者有无尽的心里话,须要说出来。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惦记你!

蜡烛销成红泪几首蜡烛及灯具意境的诗词总有一首让你冲动

一句“共剪西窗烛”,说出了:我要跟你说的话,是千言万语;我当前的寂寞,是无穷无尽;我对你的惦记,是绵绵不绝。

不足为奇,和他共称“小李杜”的杜牧,也有一首关于烛炬的诗歌,也是看起来让人缠意绵绵。
这便是他的《赠别》,个中写到:

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读到这句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统统景语皆情语”,烛炬垂泪,只不过是作者垂泪的反响,就像老杜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
首先是作者垂泪,以是,他觉得烛炬也在垂泪。

这样的理解自然是没错,但我们还是想得太大略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指的是烛炬亮了一整夜,如果不是亮了一整夜,自然也就不会“垂泪到天明”。
那么,烛炬为什么会亮了一整夜呢?自然是作者一整夜无眠,作者对付离去的伤感,是整整一夜都是无寐,这才是“替人垂泪到天明”一句的核心理解。

“剪烛”是由于双方有着无穷无尽的话题,那么,“不剪”呢?当然是没有兴致,无聊至极的一种表现。
宋代墨客赵师秀在《约客》里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情绪: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落灯花”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
墨客约客久候不到,灯芯逐渐快燃尽,但墨客毫无剪灯的兴致,百无聊赖之际,只是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小扣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里既写了墨客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一首词,如果委婉到极致,则呈现出一种笑剧效果。
元曲作家卢挚的《寿阳曲 夜忆》在灯具的描写,即表达出了这种效果:

窗间月,檐外铁,这悲惨对谁分辨。

剔银灯欲将苦处写,长吁气把灯吹灭。

银灯

上句说了,这悲惨是无处诉说。
当然,只好把它写下来。
要写下来,必须把银灯剔亮,有助于书写。
可惜的是,由于自己充满了苦处,不断地长吁短叹,正要剔灯时,一个长吁,却把灯给吹灭了。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忍不住一笑,笑作者怎么那么欠妥心。
但,这是作者欠妥心吗?非也,是作者太无奈了,太多悲惨了,太多苦处了,太多感叹了,终极肯定会将灯吹灭的,毫无疑问的。

这便是笑剧效果,笑过之后是无奈,是悲惨!

值得把稳的是,烛炬不仅仅是柔顺约联系在一起的,某些时候,它也会喷发出别样豪情。
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水调歌头 闻采石降服》中写到:

湖海平生英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看吴钩

自己向来即有那种廓清天下的英气壮怀 ,关塞如今打了打胜仗,有了别样的风景,我更加充满了年夜志壮志,把烛炬剪亮一些,好好看看我的吴钩宝剑,也要上场杀敌报国。

这里的剪烛,自然是为了仔细地看自己的吴钩,看一看自己的吴钩是否假如和往常一样“霜雪明”;实在,便是要看一看,自己的年夜志壮志还在不在?一个“剪烛”,指出了自己看剑的慎重,对自己年夜志壮志的看重,是着重看一看自己最主要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