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先说这个是不可道的,然后下面都是很勉强来讲的。大家听听就好了,要自己存心去悟,不要把老子的话当做宝典,一个字都不能改。我们很多人便是如此,认为这个经一个字都不能改,那它就没有用了。
孔德之容,“孔德”,便是大德,也便是老子讲的玄德,以空为德。如果你对一个中国人说多亏你帮忙,他肯定说没有没有。他是不会承认的。如果一个人说,没有我你哪有本日?这种话都是废话。由于别人听了只有反感,绝对没有好感。
德是变革的,它是道的浸染,以是一样平常人只能看到德的部分,看不到道的部分。仔细品读“道德”二字,我们只能看到“德”,它是个态度,是个行为,是个言词,是个表现;但是“道”,我们始终看不见。因此,“大德”,只能用形容的办法来让大家有所理解,而不是真的便是这样。
惟道是从,便是大德,完备随着道去走,而不要想东想西。如果将“惟道是从”变成屈服老子的一个强烈主见,这也不是好事情,由于它一旦变成宗教就糟糕了。将不“惟道是从”的人视为坏蛋,这是不对的。道太大了,坏蛋也在道上,如果坏蛋不在道上的话,那道就太小了。 小德不可能“惟道是从”。
孔子也说过:大的事情不要违规,小的事情无所谓。比如遵守红绿灯的问题。大都邑人多车多,每一个人都要守规矩,再急也该当按照红绿灯来,不要以为闯一次没有问题,每每你认为没有问题的才出大问题,这就叫道。
但在乡下还管什么红绿灯,看来看去一个人都没有,还在那里站着干什么?没车没人就不一定非得这样,这才叫弹性。现在不是这样,讲得彷佛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僵化了。
傅佩荣师长西席解读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表现完备跟随着道。老子的“道”很大略,便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得到的万物的本性。以是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每一样东西只要存在,都有它自己的德。
“孔德之容”翻成“大德的表现”,是是说全体宇宙万物都有各自的德,它们如果都照着德的办法来表现的话,就会“唯道是从”,都是随着道去走。由于道给你德,安排你有什么样的本性,你便是会按照道的安排去生存发展。我们会说,万物会保持一种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有一种食品链的关系。
人不一样。由于人的德(本性)里面,包含着认知能力,这是人最大的特色,但也是人最大的寻衅。认知能力如果只知道区分,就会跟别人最近比去。如果区分之后,创造有问题,那人就可以避开灾害了。避开灾害还不足,再往上提升,设法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以是,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有悟道的可能性。
南怀瑾师长西席解读
“孔德”是大德之意。依佛教习气,写信给老前辈之尊称为某某“大德”。古代佛学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同义字,本来是用“孔德”,但因孔子姓孔,后来才将“孔德”改成“大德”,孔是大,德代表真正有道者的行为。
“容”,则指内涵的原谅浸染。一个真正有道德教化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东西——“道”。
“惟道是从”,二六时中,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哀求自己合于道的原则,起心动念,一言一行,无有轻微违反道业。“澹兮其若海”,永久原谅统统,容纳细流,会归于一,没有离谱走样的情形涌现。这是本章开头提出做人的大原则,也是解释修道人出世的态度,以及道是如何修法。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个中有象;恍兮惚兮,个中有物。窈兮冥兮,个中有精;其精甚真,个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