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证,凉州攻鼓子是西凉乐舞的遗存。西凉乐舞是凉州当地音乐、中原汉族音乐与龟兹、天竺(古代对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音乐领悟互换而成的一种丰富多彩、美妙动人的恢宏乐舞。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措辞学家陈寅恪师长西席认为:“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又多传自北齐,而北齐实承北魏。当然北魏胡乐又是由凉州及河西传入的。追本溯源,北魏至唐数百年间宫廷乐舞的源流,均与凉州和河西地区息息相通。”
西凉乐舞真正形成是在后凉吕光期间。吕光于公元384年远征西域时,被龟兹瑰丽的文化艺术所倾倒。在班师东归时,用2万只骆驼运送珍宝和乐舞艺人。到姑臧(武威)后,他将带来的乐人舞伎和各种乐器编成一支弘大的乐舞队,又将大量的龟兹乐曲加以改编,与河西地区的中原乐舞领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中原旧曲杂以胡声,使西域音乐杂以秦声”。北凉期间,西凉乐舞得到进一步大发展。
有文献记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河西,召开西域诸国的贸易洽谈会。当时,西域27国均派青鸟使前来参加。为欢迎各国来使,西凉乐舞故乡的艺术家们尽展其出众的才艺,凉州、甘州一带的百姓艳服不雅观看,夹道欢迎各国青鸟使的群众军队长达数十里,场面十分壮不雅观。唐代是西凉乐舞发展的极盛期间。贞不雅观七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练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叱咤风云。
浩瀚学者认为,凉州攻鼓子是西凉乐舞的遗存。凉州攻鼓子由于其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风格,被认为源于汉唐军旅出征乐舞。西凉乐舞的主要特色是中原汉乐与羌胡等民族乐舞的领悟,也便是“胡汉兼容”,它是在“中国旧乐”的根本上接管当地及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渐次形成的。义士武臣,多出凉州,“尚武”是西凉乐舞的另一显著特色。攻鼓子色彩比拟光鲜的衣饰、夸年夜狰狞的脸谱,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表示了浓重的尚武精神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特色。攻鼓子阵型变换带有明显的古代战阵和佃猎场景的特色。攻鼓子多以年夜方冲动大方、苍凉悲壮的“西凉古乐”为伴奏,使听者犹如置身于金戈铁马、战鼓雷鸣的古沙场,心潮起伏,难以自抑。
通讯员 赵大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雒焕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