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好吃、善吃、精于吃,自然也擅辨食材、精通厨艺。
这个大吃货,不仅创始了很多新菜,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吃的诗词:

一、《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读苏东坡8首写吃的佳作|和吃货文豪一路吟诗吃肉品味如意人生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逐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咏猪肉诗,大家想必耳熟能详。
而说到这首诗背后的那道菜,更是“垂涎三尺”了,这道菜便是大江南北大家喜好的\"大众东坡肉\"大众。

苏东坡性喜吃猪肉,在贬谪黄州期间,他创造了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并写下这首《猪肉颂》教百姓以此法制作。
东坡肉肥而不腻、酥喷鼻香味美,百姓纷纭赞不绝口,戏称此为“东坡肉”。

二、《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想当年,杨贵妃最爱的荔枝,苏东坡不仅能吃到最新鲜的,而且还要“日啖三百颗”!

惠州,也便是现在的广东,景象温暖,四季如春,山珍水果自然丰富。
且看诗中\公众卢橘\公众、\"大众杨梅\"大众、\"大众荔枝\"大众样样皆鲜,羡煞旁人。
虽是被贬,但苏东坡脾气豁达乐不雅观,以吃为乐,为了这荔枝,都“不辞长作岭南人”。
果真是吃货啊。

三、《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奇迹转荒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喷鼻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墨客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便说尽了吃货本性!
长江肥鱼、山中竹笋,山珍海味尽可知足苏东坡的口腹之欲。

这首诗同样是贬谪黄州所作,个中多有自嘲之意、失落落之情。
但乐不雅观的性情、吃货的本份,让苏东坡得意其乐,率然随缘。
其胸襟之豁达远超凡人。

四、《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喷鼻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喷鼻香。

苏东坡这首《浣溪沙》单独咏橘,且将橘子的形态及吃橘子的过程写的详细真切。
\"大众菊暗荷枯一夜霜\公众写出橘子成熟的时令在深秋百花百草枯萎之际;“新苞绿叶照林光”及后句描述出橘子的青黄之色,光荣鲜艳、光彩照人。

下阕则着重说剥橘、吃橘。
“喷鼻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一句堪称细节描写的神来之笔!
橘皮剥开是会有水雾溅出,散发出清爽的喷鼻香气,这喷鼻香雾让吃货东坡惊喜不已;而吃时咬破果肉后如清泉一样平常的果汁甘甜无比!
末了尤其回味了橘皮之喷鼻香:余喷鼻香三日不绝。

色艳、味甘、气喷鼻香、汁浓,能将吃橘子这样一件小事写的如此详尽真切,可见苏东坡之好吃,亦可见苏东坡之才高。

五、《为甚酥诗》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注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听说这首诗还有个小故事:苏东坡有日赴会,吃的油饼,问主人油饼的名字,主人说没有名字,苏东坡尝过后又问:“为甚酥(为什么这么酥呢?)”于是主人就以“为甚酥”为名。
”后来,苏东坡再去主人家时便作了这首《为甚酥诗》。

野饮赏花、觅友讨酥,既不嫌酒之酸(错注水即兑水酸酒),也珍惜友之情!
一首小诗,将苏东坡的洒脱不羁,大俗大雅表现地淋漓尽致。

六、《寒具诗》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寒具,也便是徐州的蝴蝶馓子,纤细喷鼻香脆。
古时寒食控制止生火,百姓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馓子便是其一,故称寒具!
苏东坡在徐州为官时尤其爱吃这里的特色馓子,这首诗就将馓子比喻为美女手臂上的缠臂饰金,可见吃货的眼中,美食才是最美的!

七、《撷菜》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众人都知苏轼有一道“东坡肉”,哪晓得东坡居士可也是一位安于蔬食的素食者呢?这首诗是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时写的。
在长长的诗题中,东坡谈到他跟一位姓王的参军借了不到半亩的地皮,在上头种菜,一整年内,和儿子的三餐菜肴都充足了。

有时半夜喝醉了,想找些菜解解酒,就到菜园子里,摘采蔬菜煮食,带有泥土的芬芳,含着饱饱的霜露水气,纵然是上等滋味的肉品也比不了。
这些蔬菜大可以知足人生所需了,何必再去贪求精美的佳肴呢?

八、《鳆鱼行》

渐台人散长弓射,初噉鳆鱼人未识。

西陵朽迈繐帐空,肯向北河亲馈食。

两雄一律盗汉家,嗜好亦若肩相差。

食每对之先太息,不因噎呕缘疮痂。

中间霸据关梁隔,一枚何啻千金直。

百年南北鲑菜通,每每残余饱臧获。

东随海舶号倭螺,异方珍宝来更多。

磨沙沦渖成大胾,剖蚌作脯分余波。

君不闻蓬莱阁下驼棋岛,八月边风备胡獠。

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鑱铲处崖谷倒。

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

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

中都朱紫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

割肥方厌万钱厨,决眦可醒千日醉。

三韩青鸟使金鼎来,方奁馈送烦舆台。

辽东太守远自献,临淄掾吏谁为材。

吾生东归收一斛,苞苴未肯钻华屋。

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

宋元丰八年,刚刚结束五年黄州贬官生活的苏轼出任登州太守,来到盛产鳆鱼的蓬莱。
如此美味自然逃不过大文豪苏轼的嘴。
品尝登州鳆鱼美味之余,他挥笔写下一首《鳆鱼行》。
诗中的“鳆鱼”,指的便是鲍鱼,古人称鲍鱼为鳆鱼。
苏轼在诗中对鳆鱼的美味和历史掌故都进行了描述和激情亲切吟赞。

苏东坡生平起起伏伏,也因此走遍了大江南北,各地的特色食品都曾经口,乃至根据当地食材自创佳肴并传授给当地百姓。

除了以上几首诗词,苏东坡还写过《野雉》、《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豆粥》、《老饕赋》等等关于吃的诗文。
不仅是吃,在饮方面,苏东坡也是高手,他善于煮茶品茗、善于酿酒饮酒。
乃至还曾做《饮酒说》一文,详解其酿酒饮酒之乐趣。

坡公距我等甚远,却又仿佛甚近,只因他豁达不羁、乐不雅观诙谐、敦睦待民的脾气让我们以为他不但是一个高雅文人,也是我们身边的好朋友,与我们一样,吃吃喝喝、不忌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