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这个乡下人读书不多,但有时会酸文假醋的伪装墨客,哼哼几句打油诗,但俺非名人,也就闹不出赵老师硬是拼凑一首“七律”诗的笑话来。
大抵从唐朝起,中国式的诗歌就分别出“古体”和“近体”来了,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即为古体;如杜甫的《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去世者为尘泥……”也为“古体”。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为“近体”了。
不知这“古”和“近”是不是分的很对,我一贯以为,古人写的便是“古体”,“近人”写的就算是“近体”
,像孟浩然,王之涣等都修炼成千年迈怪般的岁数,他们自己称自己的诗时,是“近体”诗,由于比较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早上睡个
至于那个把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的诗,为什么称作绝句,更使我困惑非常,“绝句”的“绝”怎么讲?从前上学少,俺那个从小学教到我初中毕业的语文老师大约也是一个在生产队混工分的土鳖,小时候问过他,他说我扰乱教室秩序让我站在教室门后罚站,呵呵呵,以是,这一“绝”一贯困惑了我快半个世纪了,有人说“绝”是“截”的意思,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儿,但历史上,在“绝句”这个叫法之前,晋宋的《子夜歌》便是五言四句,齐梁之后,也有七言四句存世,那个时候连“古体”和“近体”都还没有划分呢。
想来,这“绝句”的“绝”字,可能是存有“本来想写五言八句,结果写了四句,就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的十分完美了”,一是完美的可以称“绝了”,二是后面的不用再写了,写完了,再写便是狗尾续貂了的意思吧?呵呵呵,大抵如是。
我闲着没事儿,胡乱编几个对联儿玩,总有些学问比较博识的朋友出来说我的不懂平仄,实在我便是真的不懂,我也想懂,但是,生性淡泊,质性自然,郁于古法不是我喜好的调调儿,以是随性胡来,但古人为何也这么随性呢?“绝句”既然非得五言四句,或者七言四句,那么七言两句的诗,该称它什么句呢?断不能成为断句吧?
呵呵呵,还真是“断句”,如宋代的苏麟,拍范仲淹而写的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旭日花木易为春。”没有下文了,可以称作:马屁词穷,流传千古。
我这么一胡乱想,就以为“绝句”的意思,说不定就让我猜对了。洗洗再睡,也就没啥苦处了。
#情绪情绪#
静流如歌3888,一个快乐的老头儿,喜好胡思乱想,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