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从何而来呢?有关它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而去世,楚国人都出船汨罗江救他,为了让他的身体不被鱼虾侵扰,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投入江中喂食。
后来蜕变成端午节最著名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二是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从何而来有哪些有名的诗词

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这种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古代吴越公民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敬拜活动,将装在竹筒中的食品或裹在树叶里的食品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取乐,为图腾神演出。

三是起源于笔墨谐音。

五月初五,“五”通“恶”,即“厌恶”的“恶”。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认为重五是去世亡之日的传说大概多。
《风尚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征象。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还认为粽子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赛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举行。
用这些活动和仪式延伸到纪念屈缘故原由为对忠臣义士的热爱而逐步附会,经由千百年的流转演化,反而普通盛行起来。

四是源于夏至。

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贯到唐代《岁华纪丽》对端午的阐明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备合于正阳之位。
端午又称天中节,以是,端午始源该当是夏至。

以上是比较盛行,也各有历史证据的几种端午节起源的说话,但个中以屈原说最有故事魅力,最能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故流传最广,也是现在最为民间接管的说法。

端午节的诗词

关于端午的诗词可就多了,现选几首,由于篇幅有限,就不解诗了。

唐玄宗的《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喷鼻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喷鼻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是非,终生荷圣情。

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落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喷鼻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

诗词雅正,吟响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