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我们赏析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岑参的代表作,一首咏边塞诗的名篇,多年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诗中的“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享誉千古,广为传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纭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诗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白雪歌”,即咏雪和送别,在白雪中送别,在送别中下着白雪。
唐代的送别诗数不胜数,佳作颇多,而这首诗却把塞外奇美的雪景与别情融为一体,很是别具一格。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开篇未见白雪,先闻风声,由风见雪,用“北风”引出“飞雪”,即所谓大雪必随大风而来。风有多大呢?是“卷地白草折”。白草是西域特有的一种草,很有韧性,因是灰白色,以是叫白草。白草固然韧性很强,但风力更强,它是那种卷地而吹的北风,是那种贴着土地吹来的劲风。同时气温骤降,天降大雪,草经霜而脆,以是韧性十足的白草被折断。可见天之冷,雪之大。一个“即”字,活化出内地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那边塞的雪是什么样子的呢?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墨客用了形象的比拟,尽显塞外风雪特点:它来的那样快“忽如”,虽是风起雪至,却也真是迅疾;它是那样大,不是一朵一朵的,而是五彩缤纷,“千树万树”,雪压枝条,宛如春天盛开的梨花。以花喻雪,以春景比冬景,让人忘掉边陲的苦寒,忘掉那“八月飞雪”的寒冷,而内心充斥着喜悦和温暖。
上面四句牢牢扣“雪”写边塞奇丽、奇特的奇景。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由表面的雪景转写飞雪入幕,画面随之进入中军幕帐中。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罗幕;狐裘不暖,锦衾嫌薄;角弓不控,铁衣难著。从感想熏染写寒意,账内尚且如此,那账外呢?然后墨客就将镜头拉向账外。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无际沙漠,冰雪可以高达万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那惨淡的愁云,仿佛都被冻得凝住了。一下一上,一地一天,天上音韵聚拢,地上冰雪覆盖。由“愁云”引出送别,镜头拉回到中军账内的送别宴会。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帐里,设宴为武判官饯行,那演奏的乐器,都是很有西域特色。这是送别宴上的场面,足见宴会之热烈,送者之殷切。宴会还在进行,而雪仍旧不才着,此时雪中的景象又是什么样呢?
“纷纭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时分,纷纭扬扬的大雪还不才着,中军帐的旗杆上,白雪打湿的红旗,已经被冻住了,而不再是迎风飘荡。白雪红旗,在茫茫的天地间,非常抢眼。这也是塞外军中特有的景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的场面终于到了,大家一起在轮台东门目送着武判官的拜别,以至于身影消逝,雪地上唯有马蹄留下的印记。武判官已远去,墨客仍伫立不归,依依惜别的诚挚情意溢于言表。
以“雪”写起,以“雪”闭幕,雪中送别,感情深奥深厚,把塞外奇丽的雪景贯穿全诗,融情于景,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充满奇思异想,很有艺术传染力,被赞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