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举一首苏轼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诗中还创造了两个我们本日常用的针言。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离回京,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依韵和了此诗。
渑[miǎn]池:地名,今属河南。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经渑池时曾投止奉贤僧舍,兄弟俩还同在壁上题诗。这次苏轼赴凤翔做官,又要经由渑池。
苏轼写诗,善用譬喻,这首诗开篇四句,便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写透了人生世事的变幻无常。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四处流落,像什么呢?该当就像那飞鸿踏在雪泥之上。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飞鸿在雪泥上勾留安歇,有时留下了指爪痕迹,少焉之后,飞鸿又起飞了,那里知道它是飞往东方还是西方。
第三联通过奉贤僧舍的变革,来写人生世事的变幻无常。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曾经在这里招待过我们兄弟二人的奉贤僧人,已经圆寂,只留下安顿他的骨灰的新塔,当年我们兄弟二人题诗的墙壁也已经坍坏,再也看不到我们曾经题写的诗了。这统统,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指爪,雪化了,指爪痕迹也就不见了。
末了一联,墨客苏轼深情的回顾了当初兄弟二人同赴京都应考的经历。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蹇[jiǎn]驴:腿脚不机动的驴子。还记得当初我们当初赶考走过的波折长路吗?那进,我们才到渑池西边的崤山,马就去世了,我们只好骑着腿脚不机动的驴子到渑池,漫漫长路,辛劳疲倦,驴子也累得直叫。
苏轼的这首诗,创造了两个针言:“飞鸿踏雪”和“雪泥鸿爪”。当然,它们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可以引申为人在这个天下上留下的痕迹。
人生一世,不论多么卑微,抑或多么辉煌,到头来不过像飞鸿在雪地里留下的一个指爪印,雪化了,指爪印也就不见了。
这看起来有些悲观,不过细细品味,却创造这是一个很美意象。一只俊秀的飞鸿,有时在清洁的雪地里留下了一个指爪印,然后就不知飞去哪里了,虽然末了连指爪印都会消逝,但仅仅是这一画面,便美得让民气动。
生命虽然薄弱短暂,但还是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