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词中,唯有这一首《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
只因它是毛主席自“秋收叛逆”往后,经历的第一次大胜仗后创作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往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当年的秋日发动武装叛逆。
毛主席在湖南和江西边界组织当地的工人和农人,建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拉着军队上了井冈山。

叛逆当时,毛主席写下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首词——《西江月·秋收叛逆》。
一年往后,井冈山上迎来了“黄洋界大捷”。
毛主席为了歌颂这次战役,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这两首填词的风格和毛主席在一九二七年以前的作品,大不相同。
秋收叛逆前,毛主席原来只是一个诗人。
他当过几天学校的历史教员,也做过一段韶光《湘江评论》报的主笔。

毛主席的西江月有人认为不押韵有名教授道出主席用韵奥妙

因此当时毛主席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大量采取各种比喻、象征的手腕,看重诗词的“含隐”之美,因此他前期作品的“文人味儿”显得很浓。

但是上了井冈山后,由于有了革命的亲自经历,毛主席就地取材进行创作,词风由是发生显著变革,呈现出“以赋代词”的叙事风格。
词风豪放、张扬个性,但笔墨却完备采取“大口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冯雪峰在上海事情时,曾经把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带给鲁迅师长西席看,想听听他的见地。
结果对方看了往后只给出了一句话评价——“颇有‘山大王’气概”。

鲁迅师长西席对《西江月·井冈山》的评价,后来在民间一贯影响甚广。
一部分不学无术的人听到往后,就有一些看轻了这首词,认为它算不得毛主席诗词当中的佳作。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有名教授提起,原来还有人在质疑毛主席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写得不好了”、“词句都不押韵”。

诚笃说,如果不是这位教授提起,我都没把稳到这首《西江月·井冈山》不押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新看一下这首词,到底是哪里不押韵。

一《西江月·井冈山》的用韵

《西山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

诗词的押韵,是指每一句诗词的最末一个字的韵母,都该当是相邻或者附近。
毛主席这首词第一句里的“闻”的韵母是“en”,因此后面的句子都该当押在这个韵上。

但是这首词的第三句的“重”,第四句的“动”,第六句的“城”、第七句的“隆”,全部都没有押到这个韵上。

有些人为此专门去查阅了《词林正韵》,创造毛主席这首词果真在押韵上“有点儿问题”。
难道真的是毛主席不懂填词的规则,因此没有做到句句押韵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早在一九二五年就写出了代表作之一的《沁园春·长沙》。
在那之前,他已经写过很多首诗词了。

实在一个人就算不会填词的人,也该当知道诗词是必须要押韵的。
说毛主席不懂填词,切实其实是无稽之谈。
那么,毛主席这首《西江月·井冈山》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有名教授钟振振说:毛主席这首词是用湖南方言来写的,因此也用了方言的发音来处理押韵问题。

在湖南话里,“闻”字念“wen”,“重”字念“cen”,“动”字念“den”,“城”字念“cen”,“隆”字念“nen”,“遁”念“den”。

钟振振教授没提到第五句里的“垒”字用湖南话怎么说,大概是由于湖南方言太繁芜,“土语”太多,以是不能确定。
但是八句中有七句都对上了,看来毛主席的确是用湖南话填的这首词。

钟振振教授阐明说,其实在宋代的时候,也有不少的有名词人,喜好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来填词。
比如周邦彦、张炎这样的名人,都干过这样的事。

实在《词林正韵》,是清朝人在道光年间才捣鼓出来的。
宋朝的人又不用它,自然不可能照着它来押韵。

宋朝人是有一部《平水韵》,但是它形成的过程比较缓慢,从出身到被民间大规模接管也有一个过程,以是宋代有人不照着它来押韵也是正常的。

毛主席平生最重视的是文学的宣扬功效,他在战役年代写了很多诗词,个中大部分都是为了鼓舞士气,因此故意削弱其文学性,用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大口语写成。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在写这一首《西江月·井冈山》的时候,要用湖南方言来押韵呢?这紧张是由于,当时毛主席填这首词的目的,便是要让湖南的战士们传颂。

二、毛主席用方言押韵创作《西江月·井冈山》的缘故原由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这首《西江月·井冈山》的创作背景了。
一九二七年,毛主席上井冈山往后,很快就遭遇了国民党地方军阀的追击。

一九二八年七月,湖南和江西两地的敌军,一起向井冈山发起了第二次“会剿”。
当仇敌快要打到永新的时候,毛主席亲自率领31团前去阻击。

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当时的主力部队28团、29团,主动进攻盘踞了茶陵一带。
当时红军的主力部队,大部分便是湖南人,通过秋收叛逆上了井冈山。

现在红军打了胜仗,士气正飞腾,就有人提出该当一鼓作气,打回湘南的家乡去,于是就贸然向湘南进军。

由于判断失落误,29团在郴州折翼转向桂东,毛主席知道往后立时带着31团去桂东,要把他们迎回井冈山。

就在这个时候,狡猾的仇敌创造红军的主力全部不在山上,于是集结人马开始猛攻井冈山北面的要道“黄洋界”。
黄洋界又叫汪洋界,是当时进出井冈山的五条要道之一。

黄洋界一旦被攻破,就意味着井冈山阵地失落守了。
当时留守在山上的是31团战士,在团长朱云卿的指挥下大胆战斗,终于成功地击退了仇敌。

毛主席没有参与这次战斗,黄洋界保卫降服利之后,朱云卿就带着人马亲自下山去欢迎毛主席、朱德、陈毅上山。

就在这种情形下,毛主席于事后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名句,来歌颂我们的工农红军战士。

朱云卿实在是广东的,不过当时井冈山的红军大部分是湖南人,因此毛主席用他们的家乡话写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鲁迅师长西席大概并不理解这次大捷的经由,以是单看词句,还以为守城的人是毛主席本人,因此才说“颇有‘山大王’气概”。

由于毛主席填词要歌颂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
在文学创作方面,毛主席只管偏爱旧体诗词,但是他实在一贯讲究诗歌要“与时俱进”。

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漫谈会上讲话的时候说:文艺要很好地“作为联络公民、教诲公民、打击仇敌、消灭仇敌的有力的武器”。

红军军队刚刚成形的时候,红军成员的文盲率实在是比较高的,绝大部分的人不认识字,当时也没有普通话一说,更别提遍及了。

以是当时毛主席想写一首词表彰31团的战士,同时勉励同为湖南老乡的红军战士,因此他就必须得写一些普通湖南战士能看得明白,读得上口的诗词。

以是毛主席填《西江月·井冈山》的时候,才会用家乡话来押韵,由于填词紧张是填给湖南战士看的,以上就毛主席之以是会用湖南方言,来写这首词的根本缘故原由。

结语

毛主席对付诗词押韵的问题,有时候是不太讲究的。
由于他一贯主见诗词创作不能以辞害意。
有时候为了诗词内容的完全,他会放弃一些旧体诗词的“条条框框”。

这里有一个最为范例的例子,便是毛主席在五十年代创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词里上阕的“柳”、“九”、“有”、“酒”和下阕的“袖”、“舞”、“虎”、“雨”,就不是同一个韵。

当年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问世后,还在美国的胡适,曾经逐字逐句地“找茬”,还专程跑去请教措辞学家赵元任,问他这首词押韵是不是有问题。

结果毛主席早已经在词作见刊时,就针对这个问题作相识释——“高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国人从“五四”运动起,一贯提倡学习、利用口语文。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从小学习的便是口语,早已经不用利用文言文,更不会写旧体诗词了。

现在偶尔有人想写旧体诗词,押韵时还要去翻古代韵书。
终极写出来,当代人读起来反而不能做到朗朗上口。
于是有人提出,当代人写旧体诗词,还是要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押韵。

文学作品的创作,除开“自娱自乐”不算,总归还是想让更多的人读到作品,再通过这些作品去传达作者的思想。

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那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要做到普通易懂才行。
不能“自我设限”,有事无事搞一大堆“条条框框”,更不宜用“千年景规”去约束诗词的创作的发展。

不过质疑《西江月·井冈山》的人在这里倒是作出了一个贡献,最少他们让我们又重新关注到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又带我们重温了当年“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背后隐含的那一段,关于湖南的战士们“思乡”的情结。

一九六五年,郭沫若和他的夫人去了一次井冈山。
当时他走到黄洋界的时候,创造地方政府准备在黄洋界上建一座纪念雕像。

地方政府打算在雕像上面,刻下毛主席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他们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书法手迹,于是托郭沫若想办法。

郭沫若回到北京,就把这件事见告了毛主席。
毛主席知足了他们的意愿,亲手缮写了这首词交给当地政府。
因此毛主席当年写的三首井冈山干系的词作中,就只有这一首留下了手迹。

参考资料:《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编著:徐四海,《东方出版社》,2017.2;《毛泽东诗词鉴赏》,编著:田秉锷,《上海三联书店》,2012.9《钟振振杂谈诗词创作(二十七):我们本日写词用什么韵(续完)》,作者:钟振振,《江南时报》,2020.12.16;《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冈山》探秘》,作者:文尚卿,《党史博采》,2007.12;《响遏行云的战地凯歌——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赏析》,作者:鲁春梅,《政工学刊》,200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