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残梦》怎么解读?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墨客。他不像其他墨客,是兴致上、应约请才作诗,他是把诗当作日记来写的,以是产量极高。而他这种极高的产量和不错质量的诗,在当时代非常主要。由于南宋初中期,诗词合流非常明显,大部分文人都用词牌形式来抒发志气,形成了诗的空窗期。
也便是说,词牌走了豪放派的路子,把原来只属于诗的高大上的情怀抒发也抢走了。以是,这段期间是宋诗最低落的一段期间。而陆游凭着一己之力,靠着才情和勤奋,硬生生扛下了宋诗的大旗与词牌对抗。
实在大家都会有这种觉得,宋诗自王安石、苏轼(词更出名)、李清照(词更出名)之后,到南宋末年范成大,杨万里中间,彷佛是没人写诗的。
实在是有的,就一个陆游。
但是陆游的诗作太多,弘大的基数对应出来便是佳构率的降落。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本人该当也不在乎。以是林黛玉都教喷鼻香菱学诗不要学陆放翁,实则是陆游的诗佳构虽多,平常之作更多。
同样由于数量大,在字词的利用上难免会涌现重复,这和个人利用习气有关,我们本日很多朋友在创作诗歌也会发生这种问题,纵然在如今笔墨、词语如此丰富的情形之下。有朋友肯定会说,崔颢的《黄鹤楼》用了那么多“黄鹤”,不还是好诗?时期不一样,社会风雅化、文化进阶化都不一样了,你干嘛去和千年之前的人比?
上次剖析了湖南墨客得了奖的那首七绝和七律的时候,实在她的诗就有这个问题,两篇完备不同内容题材的作品,都得了一等奖。但是两首诗里面都涌现了“流光”这个词。这没什么问题,但是从侧面反响出墨客对这个词的热爱和词语积累的不足。有点扯远了,这文章大家自己去看:《如何看待李静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一等奖?》。这里不再复述。
陆游这首诗也有这个问题,当然这和他的创作量太大有关系。
《残梦》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看第一句,想起了什么?对了,便是他那首著名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中的第二首:
僵卧孤村落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更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看,都是做梦,都是铁马冰河。这两个意象是成功的,到如今已经成为了针言,泛指塞外冰雪,刀马纵横。实在我们把这两首诗连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
别急,还有。《题搨本姜楚公鹰》:
弓面霜寒斗力增,坐思铁马蹴河冰。
海东俊鹘何由得,空看绵州旧画鹰。
陆老果真爱极了“铁马蹴冰河”的意向,当然这该当是他从前关外经历留下的印象。而且我们把稳到,陆游利用的是“蹴”字,也便是“踢”,而不是“踏”,这是有差异的。“蹴”更多地表现的是马蹄上扬的动作,所谓“蹴鞠”嘛,便是踢球。这就比马蹄落下更有奋进、冲动大方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摧藏”,这个词如今已经没有了,从来也没有比较精确的定义,在这里该当是取《孔雀东南飞》里面“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的意思,便是伤心,非常伤心。
宋诗用词,便是讲究。
搞清楚这些题外话,再来看这首《残梦》,解读起来就太随意马虎了。
“少时铁马蹴河冰”,年少的时候铁马冰河,纵横关外。
“老去摧藏百不能”。上了年纪了,什么都干不明晰,让人伤心啊。
“风雨满山窗未晓”,从梦中惊醒过来,窗外风雨满山,天未清晨。
“只将残梦伴残灯”。只有姑息着未燃尽的油灯,回味着梦里的青春年少。
这首诗和“铁马冰河入梦来”那首还真是完美契合,一首入梦,一首梦醒。抒发的情绪也差不多,只是“入梦来”的时候还年轻,“尚思为国戍轮台”,而到了《残梦》这里,便是“老去摧藏百不能”了。
最是悲哀,并非身陷绝境,而是英雄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