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设开天路,
百转千回景致出。
沧海横流多变幻,
巨石兀立少通途。

深峡城市礁间布,
绝壁人家云里浮。
最美山巅登古堡,
方知此处起鸿图。
下面12张照片是最近拍的,现配上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大略先容几句,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景点。
图1-2:薄暮时分俯瞰苏莲托远景,依山傍水,建筑群密集,堪称天下最大旅社业中央。清晨看海,左侧远方是维苏威火山,披着神秘的面纱,显得和顺而柔弱。右边是旅游港口,从这里可乘船去卡布里岛嬉戏,或者走水路不雅观赏阿马尔菲海岸。
图3:这条旅游线西起苏莲托,东至萨莱诺,全长约80公里,道路建筑在峭壁绝壁上,蜿蜒弯曲。沿途有波西塔诺、阿马尔菲和拉万劳等城镇可参不雅观,各具特色。这是意大利最美的一段海岸线,最高海拔877米,1997年被列入天下文化遗产。
图4-5:从东西两个方向远眺波西塔诺,风光旖旎,景致和谐,天人合一。下了几天雨,天晴气爽,海水变成宝石蓝,格外赏心悦目。该城以手工制作传统服装有名于世,刺绣和花边,吸引来大量顾客,每年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寸土寸金,各种消费十分昂贵。
图6:路边流动摊贩,紧张发卖当地一些土特产,如柠檬、柑橘、辣椒、大蒜和橄榄油等,这些皆为传统渔民出海时的必备品。很多年以前我就创造,小贩们不用电子秤,而是用一种手动杆秤,事理和造型与中国杆秤千篇一律,真是让人惊异。一问才知道,这种秤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详细追溯到什么年代也不清楚。我剖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陆地丝绸之路传过来的,二是明朝郑和下泰西时,通过海上贸易之路传过来的。事实上,意大利人自古就把东方人统称为阿拉伯人(无疑包括中国人),承认他们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许多东西是从东方传入的,尤其是在652-826年期间,阿拉伯人统治着西西里岛,将东方文明融入西方文明。
图7-8:怒气大峡谷(Vallone di Furore),名字取自当地一个同名村落庄,源自这个山谷深邃而狭窄,每当惊涛拍岸时,轰鸣声回荡,犹如大自然发怒。说是村落庄,实则一些山野零散住户,以畜牧业和手工业为生。奇怪的是,这里最早定居者姓“李Li”,名叫“苏蒙蒂Summonti'',大约1400年(中国明朝永乐年间)涌现,人缘很好,正派而老实,受到人们尊重。直至今日,村落里的街道名称一贯沿用这一大户姓氏,如李·苏蒙蒂(Li Summonti),李·果米(Li Cuomi),李·干弟弟(Li Candidi)等。过去,这里还有一些造纸作坊,山谷中搭着古老的晾晒台,用于干燥纸张。除此之外,当地主要经济活动还有小麦磨坊,利用地形落差大的水利资源,不过现在早已淘汰。
图9:祖母绿洞景区,游人可下到海滩,坐船入洞不雅观赏钟乳石,造型奇特,色彩丰富,与卡布里岛的蓝洞大同小异。礁石上的堡垒叫撒拉逊塔,属于中世纪一种军事防御体系,对抗撒拉逊人从海上入侵,一样平常矗立在突出礁滩高处。当创造仇敌时,阿马尔菲人急速开炮报警,一塔接一塔,彼此遥相呼应,很快会传遍全境,事理颇似中国长城烽火台,并表明当时炸药开始运用。目前,这些古迹都被充分利用,开辟为餐馆、酒吧和茶肆等。我险些跑遍了意大利,唯一瞥见商店招牌写Casa da tè(茶馆)的地方,只有在这条海岸线上。
图10-11:阿马尔菲海滨面貌。城市始建于840年,乃意大利最古老的海洋共和国,11世纪达到壮盛,制订了天下最早的航海法典,与东方港口商贸频繁。城内现存手工造纸作坊和纸博物馆,解释中国造纸术正是通过这条海道传入欧洲的。其余,这个海滨广场叫弗拉维奥·焦亚(Flavio Gioia, 约1250-1300),名字取自当地一个梢公的名字,广场中央雕像便是此人,他被认为是指南针的发明者。显然,这是一个历史误会,越传越神,面孔皆非,不过这在那个信息封闭时期不足为奇。我以为,根据焦亚的航海职业,首先他肯定打仗或利用过指南针,并把这个体致东西带回意大利,最多算第一创造者,而绝非原初创造者,要知创造与发明仅为一字只差,误传概率很大。或许他便是一个中国古代移民,带着指南针漂洋过海,终极在阿马尔菲上岸定居。记得过去雕像底座上刻着笔墨,将焦亚誉为“指南针发明者“,而这次创造雕像底座换新了,旧笔墨也消逝不见了。这解释,随着时期进步和信息环球化,人们的许多认知会改变,一些历史谬误将不攻自破。总之,这一带充满中国文化和色彩,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为后人揭示历史原形。
图12:站在拉万劳山城高处,可不雅观赏第勒尼安海上的萨莱诺湾,山海清秀,景象豁达,确实很适宜人类生存居住。附近海边有个叫"龙峡"的山谷,故而周围一片山林得名“龙公园“,属国家自然保护区。不知是什么人起的名字,与中国文化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