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竹峰
读者在旧书店内挑选书本。
快十年了,在郑州古玩城旧书店搜书。百十家古旧书店,在那里买过不少新文学旧文学著作,也买过不少作家署名送人的文集,有汪曾祺、冰心、巴金。有一回见到老舍的手稿,巴金的信笺,没能买下,现在想来后悔。旧书店的老板用宣纸仔细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翻开,说从字迹上看,老舍巴金一手字四平八稳,是个虔诚人。
巴金信笺上的字写得一样平常,晚年手抖,笔力虚浮,像中学生体。巴金的署名故意思,潦草又负责,说不出的味道,偶尔署名赠书友朋辈,题名后盖一枚小指头盖大的印章,阳文“巴金”二字,红彤彤鲜艳艳比樱桃好看。我见过几枚巴金的印文,不知何人操刀,件件都是奇品:活气勃勃,一纳须弥。
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巴金。
巴金本姓李,是西化人。巴金的笔名也是西化的,听说是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个名字中取首尾二字而来,还听说巴字是纪念法国亡友巴恩波,金字和其译作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有关。李家人相信西医,巴金的母亲和几个英国女医师做朋友,她们送李母《新旧约全书》,泰西封面西洋装帧泰西排版,巴金很喜好。巴金后来在家自学外语,进外国语学校读书。这是巴金的底色,巴金的基因。
巴金从前认为线装书统统都该当扔进废纸堆,他晚年未竟之作《怀念振铎》说自己曾批评郑振铎“抢救”古书,批评他保存国宝。瞥见巴金晚年用印章,送线装书给人,我心里高兴,这才是中国读书人的面孔。九旬大寿时,朋友们想送给巴金一件故意义的礼物,精制一批《随想录》线装本,老人家很讴歌。
《家》的开头写大雪,十几年过去,有些句子竟然背得下来。
积雪覆盖的山林。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分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很多年的事情了,风散了,雪化了,戴金丝眼镜的十八岁的青年也成了旧人。巴金小说写得好不好,轮不到我说,也不想多说。读的熟,情怀还在,牵念还在,不便说字字珠玑也不忍嗤为废话。
间隔第一次读《家》《春》《秋》,至今已十五年,那时候以为觉新觉民觉慧真好,梅表姐也好,鸣凤也好,都好看,不像张恨水笔下的人物那么新潮那么儒雅那么深情,灰长袍配白围巾黑皮鞋自有一股斯文通透。
巴金小说暌违经年,今春读《寒夜》,六十年前的故事,平平常常波澜不惊,三十年前的老书,深蓝色的封面一钩残月,素到不能再素。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探求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情节是寒夜的故事,意境是寒夜的凄凉,读来感叹不已,有冷月葬诗魂的凄清美。挑剔点说,措辞上还是带文艺腔,文艺腔也无所谓,比粗俗来得高等。
《寒夜》之后,巴金的创作也进入寒夜了。一场运动接一场运动,作家思维跟不上执政家手腕。小说也在写,散文随笔特写,书依旧一本本地出,但不是老巴金了,而是戴了面具的执笔人。“文革”中,文章的面具不让戴了,巴金发配到上海郊区的农场劳动,“肩挑两百斤,思想反革命”。法国几位作家不知巴金是否还在人间,准备把他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来作试探。日本作家井上靖和日中文化互换协会更是费尽心机探求他的踪迹。肩膀上的两百斤终于放下,巴金动手翻译俄罗斯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俄国精彩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赫尔岑。
巴金的翻译不硬译,不去世抠,流畅,自然,真切,富于感情,和他的创作风格统一。草婴喜好巴金的译文,说既真切又忠于原文,他所译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高莽说巴金译文“措辞很美”,表现出“原著的韵味”。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我读过,至今还记得那句:“风一吹,芦苇就行着最动人的屈膝礼。”
1978年12月1日,上海笼罩在初冬的微寒中,年近八十的巴金颤巍巍写下一篇《谈〈望乡〉》。自此老人正式启动了《随想录》的写作,直至1986年8月20日。
我读到《随想录》已经是巴金写完之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了。薄暮萧瑟,暮气逐渐笼罩着北方的城市,暖气不足热,坐在椅子上还须要铺个毛毯,看巴金怀念萧珊,怀念老舍,有真情有真意有真气,是隧道老到的口语文,白如雪如棉如絮,但分量不轻,一个个字灌满铅,沉甸甸的,胡适师长西席看了一定会喜好。
冬日薄暮。
《随想录》重点是随想,但归根是录,记录。《广雅·释诂三》云:录,记之具也。《后汉书·章帝纪》云: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这个录是总领的意思。《世说新语·政事》说陶侃在做荆州刺史期间“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这里的录指的是网络收藏。《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里的录却是惦记了。过去的旧人往事忘不了,这里有一份眷恋。
巴金写旧人往事,文人之叹也有史家之思,还有对人性美质的神往,一篇篇文章平白沉郁,又清秀又聪慧,严明深切,非虚妄之作。《随想录》虽为实录,不少篇章亦为旧梦重温,个中死活离去,自然情切,有无量悲欣。
《随想录》期间的巴金,是智者是仁者也是父老尊者。谈起自己,写日常的冷暖,若何的麻木,若何的怯懦,若何的后悔,失落落、逃逸,笔锋正而直,丝毫不带斜风小雨、王顾旁边。众人写巴金,每每仰视惊叹,巴金偏偏以平常之心平常之情平常之笔写世俗中的人和事,这样的文章我喜好读。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去世。人走烟消,却依然时时时感触得到他飘散的余脉……
END
)主编:陈戎 | 编辑: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