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理论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杨佑文 王文彬 谢 佳
择要:象似性关注措辞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普遍存在于诗歌措辞中,为诗歌翻译供应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毛泽东诗词的许渊冲译本为例,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中象似性的翻译与运用进行磋商,剖析创造:象似性有助于诗词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再现源文本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由此达到形神皆似的翻译效果,以期为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供应启迪。
关键词:象似性;毛泽东诗词;英译
1. 弁言
随着认知措辞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措辞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任意的(arbitrary),大多也具有理据(motivated),由此,措辞学家们提出了措辞的象似性观点。沈家煊(1993)认为,措辞的象似性(iconicity)是相对付任意性(arbitrariness)而言的,这意味着措辞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或是形式和内容)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据性的,其结合具备可推导性。象似性作为认知措辞学主要内容之一,揭示了措辞的实质属性,也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供应了依据。随着象似性理论的发展,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浸染被进一步扩大,象似性的多样性得到发展。工具似性分类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剖析措辞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还能够帮助人们厘清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揭示人类主不雅观认知和客不雅观物质天下的联系,全面完善象似性的研究框架及内容(邵璐、高晓鹏2019)。目前,海内学者针工具似性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王寅(1999)是首位将象似性研究与社会措辞学结合起来的海内学者,之后他还从文体和语用的角度工具似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卢卫中(2003b)紧张从翻译和修辞的角度为象似性研究供应了新视角。象似性研究涉及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措辞学内部,越来越多与跨学科领域和研究相结合,如文学作品(任大玲2004)、诗歌(刘国辉、汪兴富2010)、翻译(文旭2020)、外语传授教化(崔俊学2015)及手势语(曹宇、李恒2021)等等。
在不同平凡的历史身份下,毛泽东诗词不仅记述着中国革命发展的英雄古迹,更寄托着墨客对中国公民的情怀。他将情绪升华为诗词,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受到国内外浩瀚学者的关注。各种不同措辞译本层出不穷,匆匆使毛泽东诗词广泛传播至全天下,直至今日仍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许渊冲(2015)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则是代表之一。他认为毛泽东诗词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艺术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须要仔细体会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尽可能地将原诗的三美准确传达出来。海内多位学者对许译本进行了研究,但从象似性理论视角的研究还寥寥无几。有鉴于此,本文拟基于象似性理论,剖析和解读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以期为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供应一定的借鉴和启迪,进而推动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
2. 象似性与诗歌翻译
对付象似性,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分类。公认的关于象似性类别的谈论起源于 Peirce(1932)所提出的符号分类法,这种分类包括三种分支种别,即图象符(icon)、指示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者当中,最直接指向象似性的是图象符(亦称“象似符”),而它又可以被细分为映象符(image)、拟象符(diagram)和隐喻符(metaphor),对应图像符的相似分类, 措辞的象似性也可以分为映象象似性(imagic iconicity)、拟象象似性(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性(metaphorical iconicity)三类。映象象似性表示在表层,包含拟声词、措辞象征等内容。在映象象似中,措辞符号与所指之间存在着相似或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人的感知产生,从而形成某种光鲜的象似性特色(Fischer & Nanny1999)。拟象象似性存在于更高的措辞层面上,与映象象似性比较更加抽象繁芜,是一种关系象似,紧张表示在句法和语篇层面。隐喻象似性的研究范畴较前两者更为抽象,超越纯措辞层面,存在于物理空间与人类认知层面,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详细的联系,能将特定的某一观点从一个空间投射至另一空间,这种隐喻关系导致两个不同域的投射与转换。
Hiraga(1994:18)曾指出,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措辞交际中的象似性无处不在,其作为诗歌措辞的规则之一,常日被认为是制约诗歌篇章构造的原则之一。诗歌不仅模拟详细事物,比如现实、自然和天下等,而且还模拟具备抽象观点的物质,这包括人类的履历、情绪和思想等方面(卢卫中2003a:61)。诗歌语篇中普遍存在着象似性措辞表达,墨客在创作过程中常日会利用各种象似性手段,以此加强诗歌的措辞表达效果,表示诗歌的文本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象似性是诗歌语篇的主要特色,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须要辨识出源语各层面表示出的象似性手段,并只管即便在译语中将其表示,只有将原诗中本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传达给读者,才能让读者充分体会原诗的韵味和内涵,从而实现 卢卫中(2003b:63)所说的“形神皆似”的翻译,达到形式与内容雷同一的空想效果。毛泽东诗词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浩瀚诗歌语篇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宝贝。毛泽东诗词既是墨客个人的情绪写照,也是对我国革命历史的生动展现。因此,在毛泽东诗词的英译中,如何将这些内在情绪和外在形式通过翻译来表示,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尤为主要。
3. 毛泽东诗词中的措辞象似性及其英译剖析
本文将紧张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这三个方面磋商毛泽东诗词中措辞象似性的翻译。
3.1 映象象似性
映象象似性是指措辞符号与所指之间存在着相似或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人的感知产生,从而形成某种光鲜的象似性特色,紧张表示在语音、词汇等措辞表层,可细分为拟声象似性与拟形象似性两类,包括拟声词或象形字等。个中拟声象似性也可称为语音象似性,可理解为基于人们认知体验或履历之上对声音的模拟或复制,紧张包括拟声和语音象征。例如:
(1)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Of the trying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makes light;
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barriers slight.
The five serpentine ridges out spread like rippling rills;
The pompous Wumeng peaks tower but like mole hills.
(毛泽东《七律·长征》)
我们可以从诗句的描述中想象到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侧面通报了红军不惧艰辛的大胆品质、敢于降服困难的英雄精神。在汉语读音中,“难”和“闲”有/an/这一相同的押韵。这个音韵上的特点在许渊冲的译文中也得以表示:译文中形容词light和slight、名词rills和molehills都具有相同的尾韵,并与原诗对应,充分再现了原作的音韵美。除此之外,他还把“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磅礴”译为pompous,使其形成了语音上的相似,表示了拟声象似性原则,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原汁原味,准确通报了原文之意,又能使读者感想熏染个中的音韵美。
3.2 拟象象似性
句法和语篇则是突出表示了拟象象似性,紧张在措辞表达构造与人的认知和观点内容构造之间建立对应映射关系,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拟象象似性视域下的不同分支种别,详细表现在数量、顺序、标记、间隔、对称等方面。限于篇幅,下文紧张以前三种拟象象似性为例进行剖析。
3.2.1数量象似性
关于数量象似性,Hiraga(1994:11)认为,象似关系的同等性是指措辞形式和意义,二者所具有的数量(或力量和程度)关系的对应数量象似性表示了措辞符号数量与意义间的联系,语符的数量和形式越多,其通报的信息及表达的意义也就越多、越繁芜。数量象似性紧张通过叠词、叠用、重复、反复、排比等办法来表示文体特色。例如:
(2)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Wide, wide through the land flow nine streams full to the brim;
Long, lo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read sone line deep and dim.
Shroudeding grizzlingmist and drizzlingrain.
Tortoise and Snake hold the River in chain.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重叠词,而重叠词的利用表示了数量象似性这一原则。词的重叠使得诗歌听起来更加有节奏感,如“茫茫”“沉沉”这两组词均有各自的音美,以是译文更须要展现原文重叠词所富含的音乐美。许译版中的“茫茫”译为“wide, wide”,“沉沉”翻译成“long, long”,既完全地传达了原作所具有的音、形之美,表示了数量象似性的运用,又营造了一种意美,通过叠词强调了诗词背后革命场合排场的沉重之感。下句中的grizzlingmist、drizzlingrain同样通报了“苍苍”的音美,同时也勾画出原诗蒙蒙灰雾和淋淋小雨的景象,以此喻示当时危险的政治形势。
3.2.2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是指句法构造的排序与其所表达事宜发生的先后顺序形成相应的映照。Greenberg(1963:73-113)提出,人类的物理履历或事物的认知,它们所具有的排列顺序与措辞中各身分的顺序相同等。Haiman(1980:160-194)也表达相似的不雅观点,在其他条件同等且不变时,措辞阐述的顺序同步于所描写事宜的发生顺序。顺序象似性可分为韶光顺序、空间顺序、认知顺序、视角顺序等。例如:
(3)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Hills on hills are all in red,
Woods up on woods in crimson dressed.
The river green down to the bed,
A hundred ships in speed contest.
Far and wide eagles cleave the air;
Up and down fish glide over depths clear;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几句词描述了晚秋湘江上一幅俏丽动人的自然图景。词人从不同的角度(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取了几种范例景物进行描写。原文中从“万山”到“层林”,从“漫江”到“百舸”等等的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光鲜,个中反响的是人类不雅观看景致时从整体到局部的感知顺序,从天空到水底的景物描写更是表示了一种空间顺序。译者将原诗中基于人类履历的范畴顺序对应到译文中,再现了原文的顺序象似性,Far and wide eagles、Up and down fish的处理正是把握了其措辞的象似性特色,向目的语读者通报出与源语读者等同的认知信息及认知功效。
3.2.3 标记象似性
标记象似原则与措辞的标记特色干系,这表明标记性从无到有的变革顺序象似于人类认知的发展顺序及组词的一样平常顺序;有标记便意味着象似于额外的意义,无标记对应信息的可预测性( 王寅2000:40)。带差异性特色的有标记措辞与其对应的无标记身分比较,更须要认知的加工,从而推理出其间接义或隐蔽义。标记象似性的文本特色常日以大写、黑体、拟人、修辞性问句、反语为主。例如:
(4) 我失落骄杨君失落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You’ve lost your Willow and I’ve lost my Poplar proud,
Their souls ascended the highest heaven, light as cloud.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是一首“悼亡”词,意在颂扬革命先烈们死活不渝的革命情怀,以及墨客对他们的深切吊唁和崇高敬意。回顾的两位人物分别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恰好与词中的“杨”“柳”相对应。词中“杨柳”巧用双关,表层指代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义士,深层更表示的是杨柳二位英雄的忠魂如杨花柳絮轻盈飘飞一样平常直升九重天,进入月宫。原诗中“杨”和“柳”这两栽种物意象十分明显,而许渊冲师长西席在译文中故意将两词Willow、Poplar的首字母大写,正是表示了标记象似性原则,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词的双关之意,它们并非只代表平凡的植物,而其背后蕴含新的所指和意义。第二句译文增加的theirsouls联系上句中的分外标记,也更加凸显出“杨柳”指代两位故人的额外信息。
3.3 隐喻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因此认知措辞学为根本,指用某一观点域的认识去理解另一观点域并形成映射,关注两个观点域的相似点( 束定芳2000:120)。隐喻通过化抽象为详细,使诗歌措辞更加丰富,让诗歌内容表达更具创造力和艺术美。隐喻象似性在诗词中有明显的表示,一样平常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格表现出来,背后寄托着墨客蕴藉内敛的情绪表达以及隐含的文化生理。例如:
(5)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n,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vain.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役》)
这首词描述的革命历史背景是新旧军阀混战的年代,“洒向人间都是怨”正是由于军阀混战而造成民不聊生,流落失落所。词中的“一枕黄粱”典出唐朝沈既济《枕中记》,原比喻人生虚幻,后用来比喻虚幻的梦想或不现实的好事。墨客在这首词中以“一枕黄粱”来隐喻军阀们争权夺利称霸中国的操持只能是一枕黄粱美梦,一定破灭。译文“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vain”(他们梦想统治<中国>的梦想必将失落败)的处理采取了意译法,并再现原文隐喻象似性原则,准确表达出了原词中通报的内涵意义,不仅戳穿了军阀们相互混战、勾心斗角的丑恶嘴脸,更揭示了蒋桂战役终极失落败的历史规律和一定结果,由此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诗词的内在文化含义,体会其神韵,从而更好通报诗歌原文之意。
3.4 数据统计与剖析
本文语料均选自《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根据书中63首毛泽东诗词自建小型语料库,得出三种措辞象似性在该译本中的利用频次及其所占比例(见表1)。
如表1所示,就三大措辞象似性而言,拟象象似性利用频次最高,共涌现86次,占57%;映像象似性其次,占32%;隐喻象似性利用频次最低,仅涌现16次,占11%。在拟象象似的分类下,标记象似性的利用频次最高,顺序象似性次之,数量象似性利用频次最低。
剖析表明,首先,映象象似性在翻译中紧张关注语音和词汇层面,译者通过认知源文本中的语音象征,将尾韵添加在翻译文本中,通过大量音译的手段增强译文与源文相似的语音效果,真切地再现源文本的语音特色。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还应考量译文与原文是否在形式风格上相仿,尽力做到“形神兼备”(李正栓、张丹2022:84)。其次,因拟象象似性表示在句法和语篇层面,凸显措辞的排列顺序与组合构造、措辞输出的数量等特色,反响了措辞表达构造与认知履历、观点构造间的同等性。源文本到目标文本的翻译正是要考虑意义和形式之间的相似性(Calfoglou 2014:99)。译者在翻译中采取数量、顺序象似性原则等再现措辞构造与作者认知构造具有同等性特色,把对天下的感知和识解过程映现在句法构造上;此外,还利用大写、拟人、设问、感叹等大量具有差异性特色的有标记的措辞身分,增强了语篇表达效果,既把握了毛泽东诗词的句法、语篇构造和文体风格,更再现了原作字里行间的情绪意图与意义表达。再次,译文也利用了不少隐喻象似性原则,隐喻象似性关注文本的文化意境、隐含的文化信息以及作者的认知思维办法。毛泽东诗词长于引用历史典故,通过各种意象进行借喻象征,因此,译者需通过得当的翻译使诗歌措辞的隐含义能够被读者理解,并再现作者对客不雅观事物体验所形成的思维认知。
综上,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再现了源文本的象似性特色,传达了毛泽东诗词的“音美”“形美”和“意美”,更将其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注入了英译文本中,表示了象似性原则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4. 结语
象似性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修辞手段和办法,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助于人们把握措辞符号与内容的关系,为诗歌翻译供应新的视角,从而更好地构建和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再现源文本的象似性特点,最大限度地通报原文的内容与神韵。本文从象似性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进行解读和剖析,不仅是为了体会象似性在诗词翻译中的运用,学习个中的翻译技巧,以期为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供应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更主要的因此伟人诗词的英译作为媒介,向全天下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进而推动中国精良传统文化的跨文化国际传播,向天下讲好中国故事,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揭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