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墨客将这句话分拆三个场景从不同层面来说,既避免了单调,又让杨贵妃美的立体。而不但是简大略单一句“她好美啊她好美”。
第一首记初步不雅观感,尤其捉住了相见一刻的惊鸿一瞥来写,那叫一个先声夺人。
墨客一霎时只以为天上的白云都想穿上她的裙子,满院的鲜花都想拥有她的边幅。如果把“想”看作“像”,这句话又可以说成是贵妃穿上华服(霓裳羽衣)就像是披上了云彩,贵妃展一展笑脸满院的花儿就像要像她那样盛放似的。这里人、花、云十全十美。打这之后,这句话就成了形容美人的千古名句。
首句写了贵妃的轻盈跟标致,第二句进一步借花写其光泽。和光带露,极为滋润津润炫彩。也巧含了承恩之意。“东风”可引申为东君,暗含“帝王”之尊。有文艺功底的唐玄宗当是明白。这一句 “雨露恩典膏泽”的表达真是恰到好处,可雅可俗,两相其便。明里私下,俱可解读。
三、四两句墨客实际上是承接第一句来写的,一句“云想衣裳”已经让杨贵妃飘到了天涯,喜好天马行空的墨客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抱负的机会,就势让她飘啊飘,一下子群玉山,一下子又到了王母瑶台,很意识流。总之到哪都是仙气款款的样子啦。
这一首是从神妃仙子的角度来写的,很符合惊为天人的初见不雅观感。
第二首墨客的不雅观察视角落到地上,但思维却进入了历史的天空。这一首的描写着重点,在于比拟突出。于是四句话里,墨客引入了两段典故。
第一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的爱情传说。从此“云雨”、“巫山”、“阳台(高阳台)”都成了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墨客的这个比拟,既贴合杨贵妃与唐玄宗身份,又在比拟中以“枉断肠”三个字秒杀了原版。紧接着墨客穷追不舍,在谁可比拟的自问中,引出“掌中轻”的赵飞燕。赵飞燕躺枪。由于她跟杨贵妃完备是不同类型的美,所谓“环肥燕瘦”,但墨客恐怕是故意的,他很明白,杨贵妃爱听。
第三首直写贵妃之美。墨客的眼力终于落到现实天下,落到面前,落到天子要他应制确当下。
经由前两首的铺垫,贵妃之美已经是天上地下了,她很自然就能得到玄宗天子的宠幸,名花倾国,相映成辉。而君王“带笑看”得满面东风,又从侧面证明了贵妃之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诗到末了,墨客也没忘了给贵妃娘娘来一个独立“沉喷鼻香亭”的特写,至于是侧脸还是背影,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从初见的惊艳到理性的欣赏,再到无限风情的被宠,李白写贵妃之美,极具层次与丰富,三章之间三个侧面,共同浑成一个主题,加之文辞华瞻,遐想飞动,艺术性极高,不仅不以为在拍,《清平调词三首》因之反成为大唐盛世代表作之一。毕竟这样的名花、美人、才子、盛世,千年等一回。
附: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喷鼻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阐明东风无限恨,沉喷鼻香亭北倚阑干。
提起应制诗、酬唱诗,比较其他诗词种别彷佛就下了几等,这一类诗词一向不讨巧,紧张是难免肉麻地吹捧,难以写出真情实感,而诗词又讲究独抒性灵,这一类诗词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虽然这么说,这两类诗词还是出了一些佳构。
仅以应制诗论,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赞贵妃之美,却是无与伦比的精品,你知道他是在拍,还是会给他一个大写的服。问世至今,千载好评如潮,清人编《古欢堂杂著》,乃至将其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并提为绝,应制至此,这该当是最高境界了。
你以为有比他水平更高的吗?欢迎留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