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这首经典隐含什么悲剧?
这首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人称道。但这首诗到底表达柳宗元若何的感情,是绝望,还是豁达,是孤傲,还是无奈?本日王和尚,就来详细剖析下这首诗,借此来理解柳宗元的悲剧人生。
01、背景:从天国到地狱,政坛新星沦为绝望“囚徒”
柳宗元是河东柳氏的后裔。河东柳氏是百年王谢,世代为官,个中不少先人在朝廷中都官居高位,比如其高堂伯祖柳奭,在唐高宗朝就官拜宰相,显赫一时。柳宗元的父亲柳镇曾跟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担当侍御史,他母亲更是范阳(今河北涿州)卢氏的千金。
△ 柳宗元斗志昂扬,少年得志
柳宗元出身豪门,自幼又身负才名,自然是“人中龙凤”,而他又自大甚高,31岁就担当监察御史里行,可谓是出息一片光明。而他也正有施展抱负,改革弊政的强烈欲望。当时藩镇盘据,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宫中寺人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领导天子斗鸡走马,挥霍无度,国家政令不通,徘徊在崩溃的边缘。
因此,从小经历过藩镇盘据战火的柳宗元,在长安就与王叔文等一批有志于改革的年轻人联络在一起,图谋改革,是为永贞改造。但是在新天子登基的人选上,他们与当时的太子李纯起了激烈冲突。唐宪宗李纯登基后,王叔文等改革集团迅速被彻底打压。柳宗元自然也就首当其冲,被贬到永州当司马。
△ 柳宗元被贬永州,生活悲惨
这次贬谪,让柳宗元从天国跌落到地狱,在永州一住就长达十年。政治出息的断送,蛮荒之地的贫苦,以及二心坎的苦闷,让柳宗元无奈而且绝望。虽然他千方百计求告朋友,试图重回都城,但均无结果。在永州贬谪期间,他寄情山水,栽莳花木,更多则研讨佛学,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以自娱。但是生命无声地摧残浪费蹂躏,让他始终不能释怀,也恰是以,他才写了《江雪》这首诗。
02、解析一:《江雪》倾诉柳宗元内心的绝望与压抑政治上的失落意,生活中的苦闷,精神上的压抑,在《江雪》这首五绝中可以看出一二。
△ 柳宗元诗中饱含绝望与孤独
大雪茫茫之中,没有任何色彩和声响,故而他在他眼中,四周大山封锁,没有一只小鸟;大地一片洁白,更无任何人的踪迹。这是二心坎孤独的写照,环境的孤寂生僻,也是二心坎幽僻的象征。唯有一个渔翁,在雪窖冰天之中孤独而倔强地垂钓。
这首诗值得把稳之处,首先在于其用字。无鸟飞曰“绝”,无人踪曰“灭”,如此狠辣的用字,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无一丝烟火之气,更没有任何生命的跳动。而舟曰“孤”,垂钓曰“独”,更是写出作者的绝望,如此孤独,如此生僻。
△ 大雪之中,柳宗元在等待什么?
作者在用笔之时,又刻意地利用比拟手腕。群山环抱,而曰“千”,正是其多反衬出万籁俱寂的恐怖;道路纵横而曰“万”,此刻却毫无出路。如此广阔的天地,既没有生命也没有出路,渲染出一派寒冷且无望的气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的笔犹如镜头,逐渐收拢,末了缩小在江中的一叶小舟。一个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渔翁,冲风冒雪在江边垂钓,虽然孤独寒冷,但他依然在坚持垂钓。而钓的是鱼么,不是,是在钓自己熹微的希望。诗意中弥漫着倔强,故而显得更加孤独无助。
△ 此时的渔翁再无洒脱恬淡之意
有两点值得把稳,其一:“渔翁”在传统诗文中多是洒脱,闲适的象征。屈原《渔父》中曾写道“明智的人不会刻板对待命运,而能够随波逐流,任意自然。千万不能自命清高而与世难容”,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但是柳宗元笔下的渔翁看似洒脱实在孤独;看似恬淡实在压抑。这均是柳宗元内心感情的投射。
其二,钓鱼在传统诗文中也有钻营功名的隐喻。孟浩然曾有诗说“坐不雅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其意就含有渴求别人提拔举荐之意。而柳宗元在此诗中,有也不例外。渔翁垂钓的是希望,渴望能够改变此身的命运。这一点可以从柳宗元的经历中得到明证,他在贬谪期间不断求告朋友,以求得回到京城的可能。
△ 钓鱼其实在钓功名
03,解析二:孤独绝望中,《江雪》诗又蕴含禅意与解脱
但是,仅仅将这首诗看作绝望之作,彷佛也不尽然。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也是一种生理治疗的手段。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期间结交当地文人,写了大量诗文以自娱,借此来开解苦闷的内心。并且他自幼好佛,曾说“求其道,积三十年”,在贬谪期间他问佛修道,在佛法的开解下得以舒解内心。因此他寄情山水,从自然中得到心灵的解脱。
△ 柳宗元虔诚修佛,渴望解脱
因此,《江雪》一诗,也可看作一首悟道诗。细思这首诗,虽然诗中的意象有山、鸟、径、孤舟、渔翁、蓑笠等等,看似纷繁繁芜,实在只有白茫茫的江雪而已。诗中也极力刻画洁白、空旷和寂静的意境,这与佛家所推崇的浑然无别,澄清透底的心境不谋而合。因此在孤独与绝望之外,也可以体会柳宗元逐渐平和无欲的内心天下。
佛家追求的天人合一,心性空灵,物我相谐,从诗中也可窥见一二。茫茫天地之间,无声音无色相,唯有作者独清闲江中垂钓,与天地融为一体;其内心也持定如恒,并不因风雪而停滞垂钓,可见他并不以风雪为意,到有几分随遇而安的恬淡。如此来看,这首诗又显得洒脱出尘,清闲逍遥。
△ 柳宗元能物我两忘么?
但是,该当看到,柳宗元并非淡泊无欲之人,他也并未肃清尘念,达到内心的平和。他的人生态度一贯是积极且执着的,这跟他深受儒家思想教诲和家族家风熏陶有关。他既有复兴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更有“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空想。
因此《江雪》这首诗固然可以洒脱无欲两方面去理解,但是二心坎孤独与寥落却丝毫不能消散。因此,元和十年,他虽然得到回长安的机会,却又很快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连续过着艰巨绝望的生活,47岁就撒手人寰。
△ 柳宗元在绝望中病逝
这是柳宗元命运的悲剧,也是时期的悲剧,而其悲剧意味,彷佛从《江雪》中可看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