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情智教诲创立者、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语文特级西席、中学高等西席。
曾荣获全国师德前辈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
他自成一派的“情智传授教化与四小教室”在全国广有影响。

孙双金谈谈课外阅读的三个问题

孙双金:谈谈课外阅读的三个问题

课外阅读,我的理解是指教材之外的阅读,它包括在西席辅导下的学生阅读,也包括学生个体自主的独立阅读。
课外阅读的主要性无须我说,大家都知道。
本日我想谈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存在困惑的三个问题。

01

一、经典还是普通

谈到课外阅读,首先碰着的问题是让孩子阅读经典读物,还是阅读普通读物。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派不雅观点:一派是“经典派”,即应让学生从经典起步。
所谓经典,有三层含义:其一,耐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其二,具有典范性和威信性的著作;其三,经由韶光选择出来的最有代价的书。
由于是经典,以是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措辞的典范性、模拟性,作品的审美性、熏染性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和模拟。
而另一派“普通派”则认为,小孩子阅读起步应从兴趣入手,让孩子有兴趣、喜好是最主要的事,不能一起步就让学生心中生畏,心生排斥。
这两派仿佛都有道理,一线西席如何取舍呢?我们不妨走进历史,走近文化名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可能会得到启迪。

我们来看看民国期间的文化名人、口语文的旗手胡适师长西席的故事吧。

胡适师长西席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九年的家乡教诲》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他在家乡接管的小学教诲:

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师长西席的学堂里读书了。
……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学为人诗》,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
……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
……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律诗六钞》。
……我念的第四部书以下,除了《诗经》,就都是散文了。
我依诵读的次序,把这些书名写不才面:4.《孝经》。
5.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
6.《论语》。
以下四书皆用朱子注本。
7.《孟子》。
8.《大学》与《中庸》。
(《四书》皆连注文读)9.《诗经》,朱子《集传》本。
(注文读一部分)10.《书经》,蔡沈注本。
(以下三书不读注文)11.《易经》,朱子《本义》本。
12.《礼记》,陈澔注本。

我生平最得力的是讲书(听别人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师长西席为我讲书。
念古文而不讲解,即是念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途。

胡适9岁之后,开始阅读大量古典小说。
他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三国演义》,接着读《水浒传》、《正德天子下江南》、《七剑十三侠》、《双珠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外国小说《经国嘉话》等30多部小说。
他说:“我到离开家乡时(14岁),还不能理解《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好处。
但这一大类都是口语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口语散文的演习,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

胡适十二三岁时,已能对同族姐妹们讲聊斋故事了。
他在文中写道:“我们平常请王叔讲故事时,忙着替他点火,装旱烟,替他捶背。
现在轮到我受人巴结了。
我不用人装烟捶背,他们听我说完故事,总是泡炒米,或做蛋炒饭来请我吃。
她们绣花做鞋,我讲《风仙》《莲喷鼻香》《张鸿渐》《江城》。
这样的讲书,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理解古文的文理。
以是我14岁来上海开始作古文时,就能做很像样的笔墨了。

胡适在家乡9年的小学教诲给我们本日的启迪是什么呢?

其一:起始阶段读什么太主要了,这是人生白纸上画的底色,这是种子文化,种子知识。
播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胡适小学阶段播下的中华经典文化,《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都是经典儒家文化,诗性文化。
而我们本日的孩子读的是什么呢?有多少经典的东西呢?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主要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种下的是非经典文化,怎么能期望学生身上成长出经典文化呢?

其二:读经典小说、讲经典小说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特殊有利于丰富孩童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知识有限,想象无限啊!
讲故事恐怕也是胡适师长西席发展的一个主要成分。
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磨炼了表达,增长了自傲,得到了读书的快乐。

那我们再回到文章前面的问题,读经典还是读普通?我的回答是:

首先,学生课外阅读应加大阅读经典的比重。
我们现在经典阅读的量确实少了一些,但经典阅读怎么办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怎么办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的履历是,阅读经典要在西席的辅导下有序进行。
西席的辅导,包括挑选阅读书目,内容应由浅入深,措辞应由三言、四言,走向是非句。
我校《12岁以前的语文》读本,低年级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中年级精选了《道德经》《论语》《笠翁对韵》,高年级精选了《大学》《中庸》《孟子》节选。
西席采取讲解法、故事法、情境法、演出法、竞赛法等多种传授教化手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致盎然地诵读、吟唱、背诵、演出,在经典的涵泳中打好学生人生底色。

其次,对付普通我们也采纳原谅的态度。
本日精良的普通,有可能便是来日诰日的经典。
我们组织西席对当下精良的儿童文学作品作比较、筛选。
曹文轩师长西席认为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底子的;一种是打实底子之后再看的。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情形是本来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我们没有看,而用那些本来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来看的书打底子。
他举了一本书叫《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他认为这便是打精神底子的书。
我校《12岁以前的语文》读本中精选了大量这样打精神底子的精良盛行绘本,比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等。
这类书的阅读以学生独立自主阅读为主,西席画龙点睛式讲解为辅。
当然,对付沉迷于低俗、好玩、搞笑的普通读物之中的学生,我们西席要加强勾引,在不打击学生阅读兴趣的条件下,逐步把他们勾引到阅读有品位、有思想、有审美境界的好书当中去。

02

二、瞩目还是扫视

办理了读什么书的问题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怎么阅读书,曹文轩师长西席有一段讲话颇为耐人寻味:

未经瞩目的天下是毫无意义的。

我下去到处给同学们讲一个道理。
我说你的作文写不好的缘故原由不在于你还小,不在于你来到这个天下上的韶光还短。
我总给他讲一个道理,我说实际上你是这个天下上非常非常有财富的人。
你写作的最大的财富便是你自己。
如果你的作文写不好,那是由于有其余的缘故原由,可能是由于你没有仔细地打量,仔细地揣摩这个天下。
我说我们的天下非常奇妙,它的丰富之处,它的美妙之处,是要通过你的瞩目然后才向你展示的。
一双眼睛一辈子便是两个基本的动作。
我还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学小学语文老师传授教化的那个方法,我就把那个动作做了一遍。
我就用目光把全场扫了一遍,我问,这个动作叫什么?孩子们说:扫视!
我说:对!

然后我用眼睛盯着第一排的孩子看,小孩立时心领神会,说:瞩目!
我说:对!
你们作文为什么写不好,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你没有完成或者干脆就没有想到去完成这第二个动作!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说:“未经瞩目的天下是毫无意义的。
”我这里借用“瞩目”和“扫视”来谈谈课外阅读方法的问题。

“扫视”代表着快速阅读,代表着大量阅读,表示阅读要追求数量。
表达快速阅读的词有“浏览”“一目十行”“走马不雅观花”“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等等,显然贬义色彩多了些。
小学生要阅读多少课外书比较得当?当下还没有科学威信的见地。
《语文课程标准》上提的是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大概为150万字旁边,这是面向全国的标准,有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不止这些。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学愈博思愈深”都提倡大量阅读,这是毋庸置疑的。

“瞩目”代表精读,代表有思考、有深度的阅读。
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寻思子自知。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追求阅读数量的同时,千万不能忘却阅读的质量。
我个人的体会,读好一本好书,读透一本好书,读通一本好书,赛过泛泛地读几十本书。

怎么就叫“瞩目”式读书了呢?西席常用的让学生做阅读卡片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完一本书,要写出紧张内容、紧张人物、紧张事宜、阅读感悟。
其余,批注式阅读也不失落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边读边批注,把自己的阅读思考、阅读迷惑、阅读冲动随时记录在书的空缺处。
这样边读边思、边读边写,真正达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境界。

卡尔维诺说:“经典便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创造的快意的书。
”从卡尔维诺的名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反复读”也是“瞩目”式阅读的主要方法,正所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要勾引小学生反复读一本书是须要技巧的,可以第一遍重点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第二遍重点关注故事构造和人物描写,第三遍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和措辞特色。
这样一遍一个重点,让学生每次都有新的愉快点、关注点,再加上全班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的赞助,相信学生的兴趣会一贯保持在高位状态。

03

三、有用还是无用

有一次,我在校门口碰着一位家长,家长开门见山地问我:“孙校长,您让孩子读《论语》能帮他们考上重点中学吗?”这位家长的问题代表了当下暴躁功利社会的心声:做什么事都问一声,对我有用吗?有吹糠见米的效果吗?家长的这一问题,实在引出两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孩子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评价问题许多西席已做过比较多的研究,我这里大略谈一谈。
我认为学生的阅读情绪、阅读兴趣应放在评价的首位。
学生是不是喜好读书,是不是对书本有感情,是不是对文学有亲近的态度,这是十分主要的标准。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课外书有如此情绪,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除了阅读兴趣之外,阅读习气也是评价的紧张内容。
好的阅读习气该当是每天阅读,有空就阅读,乃至是手不释卷。
边读边思考是好习气,边读边批注是好习气,读完书后喜好与人分享故事内容也是好习气。
在有限的阅读中,我知道胡适师长西席读书后喜好与兄弟姐妹讲故事分享,莫言师长西席听完书后回家喜好把故事和母亲分享,当代儿童作家祁智师长西席也喜好把读的书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都成为了精良的阅读者和精良的讲故事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哲学有什么用?傅佩荣师长西席说:“不读哲学,你还是吃面包,过日子。
但读了哲学,就像在你的面包上放了奶酪和蜂蜜一样,吃得更有味道,日子更有滋味。
”如果我们都用功利的眼力看待课外阅读,那课外阅读一定会走进去世胡同!
由于考重点中学试卷上不会考《论语》,不会考《道德经》,不会考《红楼梦》。

那课外阅读的用途在哪里呢?我们来听听文化大家们是如何说的吧:

王蒙说:“为什么爱读书?读书使我觉得良好,使我进入一个美好文明的天下。
我明明觉得到了,读书在增长我的知识、见闻、能力。

冯骥才说:“心房便是我的书房,在那里我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冯其庸说:“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

曹文轩说:“我们之以是有本日的所谓成功,便是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

读书最大的用途是什么?我认为是涵养浩然正气、塑造高尚灵魂、养成崇高气质、习得措辞能力、改变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