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千家诗卷一五绝 江行望匡庐 钱珝

【译文】由于风雨而使我发愁,近在咫尺的庐山却不能攀登。
我疑惑在云雾环抱的洞穴之中,还有六朝期间的僧侣。

【词句注释】

①咫尺:比喻很近。
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②匡庐:庐山。
庐山北接长江,东邻鄱阳湖。
在今江西九江南边。
听说此山原名为南障山,周朝匡俗曾在这里隐居,周定王征召不出,派人访求,已羽化而去,仅有庐存,后人称此山为庐山、匡山。
庐,小屋。

③云雾窟:云雾环抱的洞窟。

④六朝:公元222—589年间,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六朝时佛教盛行,僧人多在名山胜水处居住。

《江行望匡庐》是由唐代墨客钱珝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墨客内心的高远情致。
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色的一首佳作。

【作品鉴赏】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模糊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腕。

“咫”是八寸。
“咫尺”,形容间隔极近。
“匡庐”即指庐山。
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什么缘故原由呢?这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
“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墨客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
“不可登”,不仅表示了阵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
墨客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庐山北接长江,东邻鄱阳湖,空气的湿度非常大。
以是庐山涌现风雨景象是常见征象,而古代登庐山的条件比较差,以是碰着风雨,只好打消登庐山的动机。

一样平常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路子,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托足其间。
这些往事陈迹,成了墨客遐想的纽带。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环抱,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墨客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大概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长了匡庐的神奇色彩。
庐山令人憧憬的美景很多,墨客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觉得,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遐想。
“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彷佛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六朝”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的六个朝代,即吴、东晋、宋、齐、梁、陈。
当时佛教得到发达的发展,并且盛极一时。
用杜牧的《江南春》诗来形容便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庐山也是六朝时佛教胜地之一,如东晋高僧慧远就曾在庐山东林寺,集中了80多个国内外僧人翻译佛经。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评价此诗道:“江行每以风雨为忧,以匡庐虽今不可登,因疑此山云雾深杳,六朝之僧尚有存者。
亦苦世网而起方外之慕也。
”联系钱珝遭贬谪的实际情形,我们以为李攀龙的剖析是准确的。
而最使我们惊叹的是墨客想象力的高超,谁都认为六朝僧不可能活到唐朝末年,因此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但是墨客想到了,而且还能被读者所接管,并认为他的想象很高明。
一是由于“六朝僧”确实在庐山活动过,他们的教化博识莫测,令人憧憬;二是由于诗中毕竟用了一个“疑”字,就显得很有分寸了。

【作者简介】

钱珝(xǔ),生卒年不详,字瑞文,吴兴人,太子来宾钱方义之子,吏部尚书钱徽之孙, 考功郎中钱起之曾孙, 善文词。
据《新唐书·钱徽传》记载,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是由宰相王溥荐知制诰,以尚书郎得掌诰命, 进中书舍人。
光化三年(900年)六月,王溥被贬,不久又被赐去世,这是昭宗时期的一个大狱,钱珝也被牵连,贬抚州司马。
钱珝著有《舟中录》二十卷,已佚。
著有组诗《江行无题》共一百首。
《红楼梦》第十八回曾提到他的《未展芭蕉》诗。
《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