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谁在宋太宗的宴会上,如莺啼般嗓音唱的这首词,大肆渲染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悲痛之情,也结束了这个亡国天子的性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便是这首词,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成为李煜的代表作,词牌名《虞美人》,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让人遗憾。

为什么李煜是亡国之君却被后世同情称千古词帝谜底在这首词

首句写到春花秋月,如此平常的意象,正好表达了作者此时的落魄田地。
三月里春天的花儿,中秋节天上的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第二句“昨夜里小楼上又吹来了风凉的东风,伴随着阵阵凉意,心中悲痛袭来,这亡国奴一样的生活,实在是点点不能回顾之前的生活,轻微一动,刻骨铭心。
”上阙这两句话,模糊觉得到作者对付之前所作所为的后悔哀伤。

可是,这个时候再来说这些是否有些迟了呢?根据史籍记载,李煜作为天子的时候,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在国家大事上可以说贡献之少,不敷其在诗词上百分之一。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才位错置的李煜,百姓文武百官的悲剧。

词的下阙“故国的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现在该当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我后宫里的人儿已经朽迈,红颜不在。

作者在这里将过去的景致与人物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更加表示了内心的愁苦苦闷。
紧接着,他写出了传世佳句:“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问自答的形式,将无形化有形。
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之妙。
愁这种东西怎么能看到呢?可偏偏作者把这种愁苦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像那向东流去川流不息的河流啊~

整首诗利用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手腕,完美的表现出墨客的才华横溢,情绪表达十分到位,在历史上一片谩骂之声中,脱颖而出,使得李煜新的身份无懈可击~人称为千古词帝。

历史上关于李煜,史学家们并没有给出强烈的批驳色彩。
在当时那个分离了良久的状况下,顺应历史的潮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赵匡胤率领的军队一起向前,可以说所向披靡。
如果当时的南唐天子不是李煜,换做任何一个人,也难以变动历史的走向,更何况李煜自身并不是政治人才,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要远远大于作为一个天子。

作为后人,我们更该当学会用辩证的眼力去看待历史人物。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结合历史,品味其作品深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