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飞《独坐敬亭山》诗意图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刚刚结束,与上两季的高中学生和外卖小哥一样,本季的总冠军、一位理科女博士顷刻间又成了令人艳羡的明星。央视在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许许多多的家长编织着梦想。人是须要有梦想的,由于梦想是成功的条件。但是,梦想也是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的。以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产生的效应下,若何教孩子学古诗,这个话题也便应运而生了。
教孩子先教老师
记得去年曾经在上海图书馆讲过这个话题,开讲之前,主理方照例请我题个词,我在红本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教孩子先教老师。由于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仅举两个高考的例子来解释:
某年高考涌现了两大新闻,一是某地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结果把所有的阅卷老师全部懵倒,只好送到大学的专门机构认定,认定之后创造个中只有少量甲骨文,大部分是小篆、大篆,乃至“杜撰”。老师们生气了,70分中给了他6分。这件事情怪考生还是怪老师?我以为要怪老师。你们为什么要去鉴定呢?由于甲骨文是根本不可能写当代文的,这个知识该当有。比如有学生问你陶渊明写没写过七言律诗,你还须要动脑筋吗?由于陶渊明时期根本没有七言律诗,一下子就办理问题了。
还有一个便是某地涌现了史上“最牛”的作文,那是一首歌行体长诗,102句,同样把所有的阅卷老师懵倒了,结果给了满分。实在这是一首缺点百出的诗,只管歌行体诗与格律诗不同,可以不讲平仄,但在押韵上自有其规律,不管你是学生还是什么人,一旦写歌行体诗歌,就必须按照歌行体诗歌的规矩来写,不按规矩就不能算是合格的。正如邓拓所言,你不会写《满江红》,就去写“满江黑”吧。由于写《满江红》是必须按照它的规律来写的。这个考生写了犹如“满江黑”的东西并不可怕,恐怖的还是老师,他们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
我还要进一步地说,在古诗词乃至全体传统文化方面,老师的水平不提高,统统便无从谈起。当然,这里的老师,实在还包括了家长。
精确的路子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孩子学古诗的精确路子也并非是西岳一条路。在这里我只是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第一是夯实根本。要提倡读原文,由于古典诗词、古典文章不能一上来就看表明,特殊是翻译更不能看,由于翻译是翻不出韵味来的。我们说一个女人很俊秀,那是不能量化的,眼睛多大,鼻子多高,嘴唇多厚都解释不了问题,只有那个说不明道不白的韵味才是关键。诗歌也是这样。我常常开玩笑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旦翻成英语便是一首童谣,人家会以为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我们是能够体会到诗中的韵味的,由于我们读的是原文。以是我的方法是,别管孩子懂不懂,先读先背,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感想熏染到个中的韵味。
第二是放远目光。放远目光便是反对急功近利,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位师长西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用斧头和菜刀砍柴,结果是不同的。斧头一下子就能把柴木砍断,而菜刀非但砍不断柴木,还会卷刃,什么缘故原由?便是由于斧头后面有个背,这个背虽然不直接打仗柴木,但它是起浸染的。我们不要总是随着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由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菜刀”,而不是“斧头”。前段韶光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有道题,问你《西游记》里面有几个妖怪,如果你是“菜刀”,就只会傻傻地数数,数得清楚吗?而如果你是“斧头”,就会回答:根本数不清。
第三是举一反三。我在讲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里面有“载欣载奔”一词,我阐明说“载”便是“又”,等到考试的时候我不考“载欣载奔”,而是考“载笑载言”,你不能说我没教过吧?以是说,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一定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第四是同步学习。在传统文化方面,现在的家终年夜部分受到断层之“害”,像我们这一代已经不能跟我们的上辈比,上辈又不能跟再上一辈比,这固然是时期的变革使然,但与我们的政策也不无关系。以是,2014年中心开始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计策是非常及时的。现在的家长千万要有自知之明,放下“老子”的架子,跟孩子同步学习。有位家长经人先容带着孩子来找我,开口就对孩子说:你把昨天教给你的金(岑)参那首诗背一背。这不是误自己的子弟吗?
第五是因材读书。现在我们的孩子有一种过度地被培养的方向,比如诗词大会一热,大家想当武亦姝陈更了,一夜之间书店的诗词书本全部卖空。实在读书是不能盲目的,再好的书都有一个适宜不适宜自己的问题。我们读诗歌也是这样,有次两个学生买了《杜诗镜铨》,我说买错了,他们说是好书,我说的确是好书,但不适宜你们,由于你们《唐诗三百首》还没读懂呢。
必要的方法
前年我在的《国学论谭》上揭橥过一篇文章,提出了“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的学诗方法。现在我还是认为,这些方法对付教孩子学古诗来说,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是背诵,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批评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勾引大家去世记硬背,而我以为去世记硬背是必要的,我们古代历来提倡苦读书、勤读书,从来没有“愉快”读书的。对国学,对诗词便是要老诚笃实地背诵,它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没有这个根,着花结果从何谈起?
关键是背什么,怎么背?关于背什么,我认为一定要背得当的,我曾经在寺庙里面给出家人讲课,那是不能讲“关关雎鸠”的;后来我也知道在老年大学是不能讲“十年死活两茫茫”的,由于下面的哭声会让你讲不下去。再有王维,他的有些诗现在放到中小学教材,也是不得当的,比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从山水诗的角度看,这首诗并不美,远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由于王维这首诗是在阐释佛理,也便是色空有无的关系。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明,讲它干嘛呢?还有李商隐,他的诗歌虽然美,却是晦涩的,伤感的,并不适宜孩子读。“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孩子有必要理解吗?
以是我们要选择,我的建议是由景入情,由情入理,让孩子先读纯粹写景的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这种景致能让孩子受到美学的熏陶。我们不要把《唐诗三百首》奉为金科玉律,从头读到底。由于唐诗也不是一片光明,而是有糟粕的,须要加以选择。
说到由景入情,这个“情”字也要把稳,不要总是盯着爱情,比如《游子吟》中的母爱,这就非常适宜孩子读,现在很短缺孝道的培养,读读“报得三春晖”多好。
由情末了是入理,同样是写庐山,李白的“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和苏轼的“横算作岭侧成峰”哪一个先读?该当是李白的先读,先让孩子接管美的教诲,然后再跟他讲“当局者迷”的道理,这便是顺理成章。
至于怎么背,我认为该当像读外语一样,要细水长流。一样平常来说七言绝句三天背一首,这个任务绝对不重,绝对不会冲击孩子学校正常的学习。
我以为,《唐诗三百首》在小学阶段是背得完的,当然你要经由一些选择,以是我建议新编一本适宜孩子的《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本来便是蒙学书,我们对它来个去芜存菁,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接下来便是理解的问题。背是根本,到一定的时候必须加上理解,而理解是一个难点。由于现在有很多老师家长自己不理解,却又乱讲,给孩子禁绝确的勾引,危害就严重了。
比如有位“名嘴”,曾经讲解《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子贡问怎么管理国家,孔子说有三个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所谓“民信之”便是老百姓要信赖政府。那位“名嘴”讲的时候先设定了一个崇奉的问题,然后便失落包观点,把“民信之”阐明为人要有崇奉。如果拿这样的东西作为范本教孩子的话,那么孩子们就要遭殃了。
关于创作,情形繁芜,我将另文详述。末了一点归结为做人,诗教为了什么?便是为了做人。前面的统统,实在都是为做人作铺垫的。末了是着花结果,那个果便是让你做一个符合时期须要的人。这点我们方向要明确,孩子们学古诗,不是为了成为李白,成为杜甫,而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详细的例子
我认为孩子读唐诗的首选,该当是李白的写景诗,由于李白生性比较天真,有点孩子气,我们对他的写景诗不必去探究所谓的弦外之音,只办法略诗中的美感即可,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份丰硕的营养美餐。下口试举几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展示的,是墨客独到的想象力,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就像洁白的秋霜。这里不须要作任何阐明,孩子们就能感想熏染到诗中的美感。望月思家,这是人的共性,孩子也不例外。而家国是统一的,所谓的家国情怀,正是孩子们最须要从小培养的。这首易读易背的小诗,对孩子来说,接管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望庐山瀑布》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是写得竹苞松茂,太阳照在喷鼻香炉峰上,使周围的烟岚变成淡淡的紫气,而这些紫气正是瀑布飞溅的水沫形成的。画面多么灵动而美妙!
接下来,墨客又驰骋他那特有的想象力,把瀑布比作天上掉下来的银河,在我们面前顷刻呈现出无比壮不雅观的奇景。这样的诗歌,是培养孩子丰富想象力的绝佳教材。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别白帝城于彩云之间,白帝城依山而筑,阵势高耸,故曰彩云间。城高而水势彭湃,以是千里江陵才能一日而还。有人说,猿啼反响的是墨客忧郁的心情,此说也没有多少道理,由于猿声如啼,本是实景,李白信手拈来,可能并无深意。这是墨客常用的点缀渲染之法,营造的是古三峡幽深僻远的意境。用声音来陪衬画面,也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孩子每天吟诵这样的诗篇,对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李白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那些风景诗,能够培养出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来,李白笔下的祖国江山是何等的壮不雅观奇丽,我们能不爱之惜之,保之卫之吗?这种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远比口号式、表面化的教诲来得深奥深厚和隽永。(胡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