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元

中国古塔,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精彩的高层建筑,为当地城市山水增光添彩。
衡阳市的来雁塔,矗立在城北的湘江岸边,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地理坐标之一。
那么,它的文化寓意是什么?名曰“来雁塔”,和我们衡阳雁文化又有什么关联?本文拟循其历史脉络,作一大略阐析。
敬请方家示正。

历史沿革:风雨430年

作为衡阳市历史文化建筑,来雁塔象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经历了430年风雨!

衡州来雁塔文化寄意试解

首先,让我们来检索一下它的历史沿革。
因原始资料阙如,笔者借用《细说雁城古迹三塔》一文(见《衡阳日报》2009年12月23日第5版,又见署名为珠晖落霞的《华声文苑第二届笔会参评作品(2010年6月)》)和谭民政师长西席《莲峰详注(上)》(见《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的有关资料来加以解释。

据清乾隆年间编辑的《衡阳县志·古迹》云:“万历辛己,宗伯曾朝节倡郡人建宝塔其上,……,经十三载而告成。
”这段话典明了来雁塔建塔人、韶光和建塔办法。
但有两问题:(1)曾朝节何许人也?为什么称其为“宗伯”?(2)为什么说是“倡郡人建”?曾朝节是衡阳人吗?下面逐一回答。

曾朝节其人。
曾朝节(1534~1604年),字直卿,号植斋,湖南临武人,其父曾锐官衡州府法曹掾。
少年时,曾朝节与弟朝符、朝简一同随父居衡州吏舍读书。
兄弟早晚诵读,声达府衙,知府蔡汝籹,循声而往,不雅观其文章,极为讴歌。
对曾父说:“君三子皆人才,必将高门大户,应多加造就。
”曾父遂为兄弟三人请来名师教导。
果不出知府所言,曾朝节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沈懋学榜进士第三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
曾为官公道,独立无所依傍,以文望清节著称,著有《臆言》《经书正旨》《紫园草》《南岳纪略》《易测》等。

为什么称曾朝节为宗伯?宗伯者,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
曾朝节在衡阳建来雁塔,始于万历辛己年,即公元1581年。
此时,曾朝节任职史馆,为翰林编修。
塔竣工之时,即公元1594年,曾业已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兼经筵讲官,自然可称为“宗伯”。
“经十三载而告成”,足见工程之艰巨,工程量之大。
据《康熙府志》称:来雁塔,“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
”由此可见,该工程不是在平地施工,而是在河沿建塔,含有“除矶”和“河道利济”的任务。
曾公确实是在为衡阳人做好事、谋福祉。
“俨插文笔”,是指塔的外不雅观,有某种寓意,后文再作剖析。

曾朝节是衡阳人吗?查明朝行政建制,可知,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
1376年(太祖洪武九年)转业省为承宣告政使司。
承宣告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时全国置15个省级单位,湖广系其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个中衡州府在列,辖临武县。
故曾探花实为“衡阳郡”人也,况其少年就学衡阳,多受家乡恩情,倡郡人在州府建来雁塔实为故里增辉、造福。
且以其威望、才学、能力,亦实副其事。

来雁塔建于石鼓山对面约3里之遥的三汲矶上。
塔通高36米,下为须弥座,垒石而成。
塔身砖砌,七层、八楞、空心。
塔为密檐式,从第二层起,塔身递缩,愈往上紧缩愈紧,各层檐紧密相连。
塔刹为铁顶,置相轮。
全部构制系明代宝塔风格。
塔旁建有山门和双练、印湘二亭,以副宝塔之实。

约300年后,即清同治年间,清朝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手书“来雁塔”横额,以汉白玉为质,嵌于一层正门。
且两旁书楹联曰:“登七级宝塔;不雅观十方天下。
” 彭玉麟(1817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喷鼻香外史;祖籍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镇;生于安徽省安庆府,16岁随父回籍,就学石鼓书院;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字画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复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
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
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八卷),收录诗作500余首。

历史便是这样的巧合:两个“右侍郎”,一文一武;文者曾朝节建塔,武者彭玉麟题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天作地合!

然日月拖延,雨浸风蚀,战乱频仍。
1944年日本人侵入衡州,我来雁塔遭受重创,塔顶宝瓶几毁于战火。
解放后,我市居民和政府加强了对它的保护,1959年和1974年两次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衡阳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
2013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开拓“来雁新区”,以来雁塔为坐标,拟将其辟为“来雁文化广场”,来雁塔将得到新生。

文化寓意:“雁塔留名”背后的故事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籍”。
塔,是一种在亚洲及佛教寺庙中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起源于佛教,又称宝塔,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
该建筑形式在东汉期间随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古印度佛塔梵文称“窣堵坡”(Stupa),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阁楼式建筑相结合,涌现了许多新形式,其功能也发生了许多变革。
由当年的“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塔”衍生出了不雅观景塔、风水塔、文昌塔平分歧浸染的塔。
文昌,原意属星官名,即常说的“文曲星”或“文星”,也有称“ 文昌帝君”的,主读书功名奇迹等。
文昌的浸染,顾名思义,便是旺文。
凡建有文昌塔的地方一是表征出了文人墨客,一是希冀文学发达。
由曾朝节在1581年动工、历经13年而落成的衡州来雁塔,显然不是用来埋佛骨的,是兼有不雅观景、风水、济航、文昌等多重功能的,而以文昌为基,故塔的形状“俨插文笔”。
曾朝节1577年金榜题名探花,入翰林院,5年后,回故里建来雁塔,有“雁塔留名”之寓意。
又,取名“来雁塔”,以显与其相契合。
300年后,彭玉麟勒石“来雁塔”三字于门额,应是相沿当年之名,非出己意之杜撰。
况彭虽是武将出身,官至尚书,然其文采、绘画早已名世,步曾朝节之后尘,重题塔名,追先贤之宏意,启子弟之热望,乃国人之老例。

但是,何谓“雁塔留名”?据传,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写在大雁塔(即今西安大雁塔)下。
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纭效仿。
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光彩。
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保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韶光用墨笔题在墙壁上。
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
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着落款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唐大历六年(771年),进士章八元(743~829年)的《题慈恩寺塔》将登大雁塔和大雁飞行连在了一起,反响了他狂喜的心情: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那么,大雁塔是否和大雁有关呢?《大唐西域记·卷九》(玄奘著)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大概这一记事便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其故事是:相传良久以前,摩伽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
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
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本日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该当知道我们肚子饿呀!
”话音未落,一只雁坠去世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养他们。
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我国西安的大雁塔位于当年的慈恩寺内,建于唐太宗贞不雅观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时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报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
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当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
现在,西安大雁塔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胜地。
类似地,全国还有一些雁塔,如河北正定的雁塔、太原大雁塔,都与大雁有关。
看来,由曾朝节当年所建造的衡州来雁塔也是与大雁有关联的。
这种关联是蕴含在“雁塔题名”的典故之中的:万里衡阳雁,今日归故里。
金榜题名时,建塔以纪之。

城市坐标:登来雁塔随想

矗立在衡阳市城北湘江岸边的来雁塔,北屏南岳,南襟五岭,近与回雁峰遥相对应,足下三江合流,雪浪拍岸,白帆竞逐。
秋迎大雁飞来,听雁鸣九霄;春送鸿雁归去,目尽飞鸿。
其沧桑的历史和俏丽的风景,已成为衡阳市的文化地理坐标。
更有甚者,其“来雁塔”之名,自然地和历史地与衡阳雁文化相契合。
笔者曾两次登临此塔,思念先贤,揽衡州之胜,感慨万千。

近日,作《衡州来雁塔赋》以抒胸意。
才学疏浅,笨嘴拙舌,实难副来雁塔之名。
其辞曰:

万历辛己,翰林编修曾朝节省亲故里。
步石鼓山,登合江亭,俯瞰耒河、蒸水自东西合抱湘江,碧波连天,滔滔北去。
及目三里之遥,见一石矶凸于江中,与石鼓遥相呼应。
问村落夫,曰三汲矶也。
是年,倡郡人建七级宝塔于是矶,以壮北门之雄奇,涵衡州之遗风,经十三载乃成。
石基八楞临江;楼阁十丈干云。
砖石为体,腹置登梯盘旋至顶;塔檐重叠,外饰飞禽昂首凌空。
三百年后,清兵部尚书彭玉麟回梓登临,书“来雁塔”于门额,寓北雁南回之意,名垂至今。
呜呼,宝塔几颓,尤以日人侵华犹甚。
八九年,政府重修,臻其旧制,容颜一新。

登塔放眼,北屏南岳,南襟五岭。
可摘祝融红枫以染书页,蔡伦纸贵衡阳;遥看庾岭腊梅可壮情怀,船山庐无败叶。
东迎罗霄晨曦,似见主席八角楼谈笑,追忆衡山农人运动风潮;西牵武陵晚霞,依稀倭寇芷江城屈膝降服佩服,诚服衡州军民抗日精神。
江水滔滔,磨洗禹王碑刻千年古字;白云片片,眷顾石鼓书院万卷贝叶。
帝喾魂灵应在,雨母山钟磬声声;火神寓所无恙,祝融峰祥云悠悠。
酃湖烟波何处?不闻当年渔歌互答;酃县故址犹存,可觅衡州肇端之基。
呜呼,湘灵鼓瑟,履碧波而留倩影;杜甫唱诗,哀贫病而去世耒阳。
壮哉衡州,千年古风留巷闾;美哉衡州,百世宝塔阅沧桑。

“南翔衡阳,北栖雁门”,张衡若识来雁塔,《二京赋》会添新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应知洪都府,滕王阁难留宾鸿。
长烟落日,范仲淹目送衡阳雁去,老泪纵横;晓风杨柳,李太白昂首衡阳雁回,诗情勃发。
“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陆龟蒙祝大雁路途安然;“万里衡阳雁,平凡到此回”,王安石望朋侪鸿雁传书。
“回雁峰头,践约雁南翔”,李钢重阳节赋诗念朋侪;“衡阳路犹远,独与雁为宾”,张祜《将之衡阳道中作》感言。
呜呼,来雁塔者,雁城之标识,雁城仁心之表征者也。
秋风萧瑟,迎北雁南归,有芦苇苍苍,或戏或鸣;霜净水落,有平沙岛渚,或饮或啄。
东洲桃暖,送南雁北渡,雁峰驻目,白云依依;酃湖叮嘱,波光涟涟。
噫唏,塔恋雁城乎,雁恋塔?其歌曰:来雁塔高兮任鸿雁翻飞,鸿雁翻飞兮雁城之友;雁城之友兮歌云翳,歌云翳兮赞雁城;赞雁城兮衡州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