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留下了浩瀚诗词,这首《念奴娇》便是个中之一。
自古以来,中秋节便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工具,在对迢遥的月宫瑶池展开想象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思绪乘着想象的翅膀一起遨游天涯。
苏轼曾经借着中秋佳节,乘着酒兴表达了自己对同胞兄弟的思念,倾诉了自己出世与入世的抵牾心态,那么他在这首词当中又表达了若何的情绪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苏轼的这首词和水调歌头极为相似却比水调歌头更为动听

这首词一开头苏轼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意境,中秋之夜,万里无云,实在这样的情形是平常的,但是当苏轼加上了登高望远的描述之后就变得完备不一样了。
正是由于有了凭栏远眺的分外视角,以是我们能够看到更高更远的景物,开阔的视野让我们欣赏了接下来辽阔无边的美景,意境也随之更为开阔,目之所及,引人入胜。

接下来苏轼由朗朗晴空写到了皓月当空,这里的“桂魄”实在便是指的玉轮,由于在古代人们将玉轮称之为魄,又有传说玉轮之上有桂花树,以是便有了“桂魄”之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冷的月光悄悄地流泻在大地之上,让大千天下都笼罩上了一层凄清的色彩。
明月照耀,孤身一人,由此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想象。

他仿佛瞥见了玉轮之上的琼楼玉宇,仙女们正在翩翩起舞,乘着鸾车来来往往,这或许便是神仙的生活吧。
苏轼在这里记录“飞鸾而去”实在是根据《异闻录》的记载而来的,相传唐玄宗也曾游览月宫,瞥见过神仙乘驾鸾车,以是才有了这一典故。
但是苏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或许这和他所面对的现实有关,月宫虽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但是也很自由寂静,他现在或许渴望的便是这样一种生活吧。

但是人总归是要回到现实之中的,再美的想象也要面对现实的敲打。
当他将视线从月宫移回人间的时候就会创造,江山如画,烟火人家,这是一幅多么俏丽的生活画卷啊!
可是这真的是苏轼心中所想所望吗?实在这些也是影象中的美好,只有那些曾经的美才能反衬涌实际社会的丑陋,才能照射出二心坎天下的苦闷和无奈。

面对空想与现实的纠葛,苏轼没有倒下,毕竟他是一个长于自我开导和解脱的人。
下阕他笔锋一转,开始开怀畅饮,所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实在是化用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管是化用,但是我么依然可以感想熏染到苏轼的万丈豪情与旷达胸襟。
此时此刻,明月和影子都是他的心腹好友,他们能够一起享受人间间的欢快。
这样的表达办法一方面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了浪漫气息,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悲惨之意,正是由于对现实的躲避和痛恨才让他沉醉于想象的天下,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呢?

古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必定会起舞,苏轼也不例外。
美酒下肚之后,就不能辜负这良辰美景。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苏轼的舞蹈并非是欢畅的舞蹈,正好相反,他是为了叮嘱消磨心中的烦闷和苦闷才会起舞。
以是我们在这里仿佛听到曾经的强颜欢笑之声,彷佛感想熏染到了他知音难觅的呼号,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只想阔别尘世,随风遨游。

苏轼渴望乘风归去,到达那寂静自由的月宫,一曲横笛吹得响彻云霄,这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神往。
只管我们可以感想熏染到他的豪情,读来激情澎湃,但是他的这种追求却是永不可能实现的,或许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躲避。
苏轼是在困难困苦的现实生活之中寻求出路,是在为自己孤独苦闷的精神天下寻求寄托,我们对付这样的行为和方向不做评价,如果您碰着他这样的情形会若何办理呢?

总体而言,这首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浪漫词作,狂放不羁,追求自由,洒脱洒脱,渴望美好,虽然是饱受现实打击之后的自我安慰,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想熏染到苏轼高雅的精神境界和不俗的文学功底。
政治上的失落意、生活中的不顺、现实的污浊等等,全部都涌向一个满腹才情的男人,以是才让我们看到了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任何精良的文学作品都必定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而这首《念奴娇》便是这样一首精良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