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作品我们非常熟习,是人们每逢清明时节总会想起的存在,其内容如下: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自古以来,对《清明》一诗进行改编的人不少,比如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人用三字诗的形式,将《清明》一诗改为了:
“清明节,雨纷纭。路上人,欲销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落。”
还有人将其改为四言诗:
“清明时节,行人销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落。”
也有人者将每句诗开头的两个字删除,从而将其变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纭(此句亦有改为‘清明雨纷纭’ 的),行人欲销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落。”
更有甚者将它改为六言诗: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销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落。”
除了以上这些改法之外,还有将原诗变为词或其他文体的。有人曾将其变为词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还有人用其余一种断句方法,使词的意思就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上面这两种变体方法如果再加上一些标点,则此诗又可再变为一则幽美、隽永的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当然,上面的改动都是比较大略的,也是我们所非常随意马虎理解的。而在最近,有人只改动诗中的标点符号而不增减字数,居然把《清明》诗改编成一个韶光、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的微型独幕剧,令人叹为惊止。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
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一剧作者则略添数字,加上了戏曲科白,将其改成了一出风雅古雅的戏曲小品:
韶光: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纭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还有人将诗改为一则电影镜头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
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此外,亦有人将其编成一首《南乡子》小令:
“清明时节,雨落纷纭。销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落。”
民间酒铺亦有人仿照此诗,拟出对联一副,亦饶有意见意义: “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落。” 显然的,这些改动的办法非常之多,但是却非常具故意境。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原由,才让人们更加感叹中国古典诗词句法之灵妙吧。
参考资料:《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