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网络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个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响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期间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敬拜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天真”,并教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响了劳动与爱情、战役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尚与婚姻、祭祖与宴会,乃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壁镜子。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不遑启居(7),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9),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盬(15),不遑启处(16)。忧心孔疚(17),我行不来(18)!
彼尔维何(19)?维常之华(20)。彼路斯何(21)?君子之车(22)。戎车既驾(23),四牡业业(24)。岂敢定居?一月三捷(25)。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6)。君子所依(27),小人所腓(28)。四牡翼翼(29),象弭鱼服(30)。岂不日戒(31)?玁狁孔棘(32)!
昔我往矣(33),杨柳依依(34)。今我来思(35),雨雪霏霏(36)。行道迟迟(37),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解释:如果有与教材上阐明相异之处,请读者们选取教材上的表明。)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一说指野生的豌豆苗。
(2)作:生出,冒出地面,新长出来。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归:回家。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亦作“猃狁”。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期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遑,空隙。启:跪坐。居:安居。一说启是跪,居是坐,启居指休整。
(8)柔:柔弱,柔嫩。
(9)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捣。
(10)载:语助词,又。
(11)戍:驻守。定:安定。
(12)靡使:没有捎信的人。使,传达的人。归聘:带回问候。聘,打听。
(13)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4)阳:阳月,指阴历四月往后。一说指阴历十月。
(15)王事靡盬(gǔ):征役没有停滞。王事,指征役。盬:休止。
(16)启处:与“启居”同义。
(17)孔疚:非常痛楚。孔,很。疚,痛楚。
(18)不来:不归。来,回家。
(19)尔:“薾”的假借单,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语气助词。
(20)常:棠棣,即扶移,木名。
(21)路:同“辂”,高大的马车。斯:语助词,无实义。
(22)君子:指将帅,主帅。
(23)戎车:兵车。
(24)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
(25)三捷:与仇敌征战多次。捷,同“接”。一说指胜利,三捷,指多次打胜仗。
(26)骙(kuí)骙:马强壮貌。
(27)依:乘,指将帅靠立在车上。
(28)小人所腓:士兵以车为掩护。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暗藏。
(29)翼翼:行止整洁闇练貌。
(30)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此句形容装备精良。
(31)日戒:逐日防备。
(32)孔棘:非常紧急。棘:同“急”。
(33)昔:过去,当初离家应征的时候。往:指当初从军。
(34)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
(35)思:语助词。
(36)雨(yù):作动词,下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37)行道:归途。迟迟:步履缓慢貌。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刚才长出来。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又快过去了。
没有妻室没有家,
都是由于玁狁故。
没有空闲安定下,
都是由于 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里忧闷又烦闷。
心中忧闷像火烧,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没法托人捎家书。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经长老了。
说回家啊说回家,
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
没有空闲歇下来。
心中忧闷积成病,
回家只怕难上难。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着花真烂漫。
又高又大什么车?
将帅乘坐的战车。
兵车早已驾好了,
四匹雄马真强壮。
哪敢安然定居下,
一月之内仗一直。
驾驭拉车四雄马,
四匹雄马高又大。
乘坐这车是将帅,
兵士用它作樊篱。
四匹雄马排整洁,
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每天严防范,
玁狁犹专横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
杨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战罢回家来,
雨雪纷纭漫天下。
行路困难走得慢,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心中多伤悲,
没人知道我悲哀。
【赏析之一】
战役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个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飞舞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怠倦忧伤痛楚疾病朽迈去世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太息、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
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费力和怠倦,思念故乡的痛楚,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安然宁生活的神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怖,遥遥无期的等待,这统统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楚,自己体验悲哀。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希望和本能都损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付受惯了命运摆弄、痛楚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困难坎坷费力怠倦枪林刀箭都不可怕。恐怖的是形如搞札,心如去世灰,完备损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楚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楚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楚、不甘于向命运屈从的一种特有办法。它所要见告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楚,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神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代价和肃静。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节制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从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由于这样,吟曲稿身的内心忧伤和痛楚,就已经不是一件大略的事比纵然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全体人生就如一场战役。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役之中,就会有忧伤、痛楚、烦恼,恐怖、绝望。神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便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巨、强烈的思乡感情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缘故原由,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怀结束全诗,动听至深。此诗利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腕,集中表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赏析之二】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纭,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波折,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巨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面前重现。此诗便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阐述难归缘故原由。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规蹈矩的办法,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韶光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加倍迫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以是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面远景,反响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巨,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规蹈矩,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萌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成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韶光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解释:阔别家园,是由于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由于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由于王差无穷。其根本缘故原由,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蛮夷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墨客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如斯。”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期背景。对付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任务感,这是两种相互抵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实在,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绪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任务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冲动大方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墨客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满之情。接着环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详细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末了,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演习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每天严阵以待,只由于玁狁实在专横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响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解释了久戍难归的缘故原由。《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抵牾情绪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彷佛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任务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去世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绪主调是悲哀的家园之思。或许是溘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哀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怀伤怀。个体生命在韶光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革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役对生活代价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当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紧张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面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彷佛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死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一定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生理。然而,上述各类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不雅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范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役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沙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捣的内心天下,从而表现周人对战役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墨客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赏析之三】
《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传说由孔子修订,为六经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题目无内容之诗)。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仍能够感想熏染到千年前的人们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仍旧能够在个中找到与我们灵魂共鸣的思想。
对付305篇的诗经,实在并没有读过很多,还是选修了这门课才知道“诗经”起源于周易卜辞或上古歌谣,知道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而在我读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说是我最喜好的。
先看题目《诗经·小雅·采薇》,“雅”是《诗经》分类的一种,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范例的战役徭役诗。除此之外,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和婚恋诗都是《诗经》的紧张题材内容。可以说十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利用。《采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以动植为题目名,又像《关雎》、《卷耳》,在读诗的同时也让我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谓一石二鸟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句便采取起兴的手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这三段都以薇菜开头,而薇菜却分别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光阴在无情地流逝。而戍卒们仿佛也在一边采薇充饥,一边打算归乡的日子。墨客把天地四季的变革融入到几句诗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循环,也是戍卒的思乡之情。而这三章的后半部分也点明了戍卒们不能归家的缘故原由,由于玁狁之故,由于战事频频,由于王差无穷……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虽然思念家乡,虽然一贯在曰归曰归而不得回,但是作为军人,也会自然地为自己骄傲。战车的描写,表示了威严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象弭鱼服”也显示出装备的精良,可仍须要日日戒备,可见当时边关的形势。一壁是身为战士的骄傲,一壁是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抵牾繁芜的感情交织,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或许也是由于爱故乡爱的深奥深厚,才会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最初读前四句时,只以为有一种缠绵柔情,根本无法将之与战役诗联系起来,倒以为其与“去世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放在一起读更得当,可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出自的《国风·邶风·击鼓》,也是一首战役诗。能把战役诗描写的如此蕴藉隽永,意味深长的,怕是也只有《诗经》了吧。而“昔我往矣”四句也被公认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的景致比拟,让人感慨,时令的变换,光阴的流逝,何人送我?又有何人等我?漫天风雪中只有一个载饥载渴的征人,步履蹒跚地走着,不知“何日平胡虏,外子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再次读一遍全诗,总会以为回味无穷。利用重章叠句,使内容和情趣得以层层递进,逐渐深化。而韵律和谐,也加强了整体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实在,我更乐意把这首诗理解为战役结束后的和平时期,戍边归来的征人对昔日生活的追思与怀念,就像一首同名歌《采薇》中唱的: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名家点评】
汉代申培《诗说》:宣王之世,既驱猃狁(玁狁),劳其还师之诗,前四章皆兴也,下二章皆赋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辞,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其前五章不过追述出戍之故。……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顾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须臾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耳。……故以戍役者自作为近是。……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采薇》练习1
1、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绪?
明确: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象弭鱼服( )
王事靡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四牡骙骙( )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通假字
岁亦莫止( ) 彼尔维何( ) 维常之华( ) 犭严 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岂不日戒( )
(3)古今异义
不遑启居 古义: 今义:
君子所依 古义: 今义:
小人所腓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薇亦作止( ) 曰归曰归( )
靡室靡家( ) 忧心烈烈( )
载饥载渴( ) 忧心孔疚( ) 今我来思( )
(三 )重点精讲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试赏析。
明确:
2、本诗的哪些章节利用了重章叠句的手腕?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
五、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心坎不安 世外桃园 即来之,则安之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算夜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兔脱 箭拔弩张
D.寻物缘由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净水秀
2、下列划线词语阐明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聘:问候
C.行道迟迟 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 业业:高大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 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 小人所腓
4、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笔墨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个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造诣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取赋、比、兴的手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掩护其统治为基本方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浸染的艺术手腕。
内容:
艺术手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针言: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役面的特色:
《采薇》参考答案
(一)前置作业
2、《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巨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役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句:“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通假字
“莫”,通“暮”,年末 “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华”,通“花” “棘”,通“急”,紧急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下 名词作状语,逐日
(3)启居 古义:古人坐时,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臀部门开脚后跟的叫“启”。
今义:启示;居住
君子 古义:将帅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
(三 )重点精讲
1、一、以往昔之虚衬面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比拟,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来来往,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瞥见一个身心干瘪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嗟叹。
2、前三章,章与章每每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改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取了重章叠句的手腕:
利用这种手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成长暗示韶光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楚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折衷在光鲜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课后巩固演习
1.D;2.C;3.C;4.D;
5.(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腕:以环境的幽美反衬战役的激烈;设问手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工具。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看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役生活的图景。墨客对战役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役的惨烈。
附录:关于《诗经》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此部分内容适宜于喜好深入研讨《诗经》的人士)
一、现实主义
《诗经》关注现实、抒创造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民气的力量。
二、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敬拜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因此《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阐明:“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样平常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腕。个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腕分的。
赋、比、兴的利用,既是《诗经》艺术特色的主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浩瀚。简言之,赋便是铺陈直叙,即墨客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便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墨客有本事或情绪,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不雅观事物触发了墨客的情绪,引起墨客歌唱,以是大多在诗歌的发轫。赋、比、兴三种手腕,在诗歌创作中,每每交响应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墨客的情绪。
赋:《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述。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统统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阐述、形容、遐想、悬想、对话、生理刻画等。《七月》、《平生易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付弃儿情节的阐述,还是对付敬拜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以是,《诗经》的赋法不但是指阐述,不但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怀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诗经》中也常表示于一些大略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非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个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怀、阐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嬉戏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述出一幅充满欢快气氛的民俗画。《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涌现的情形,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惦记自己等。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怀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动听,后来之诗,少有其比。墨客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怀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古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腕把稳得不足,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贯未能划分清楚。再便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色的紧张表示。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实在,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磋商《诗经》艺术手腕的主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磋商“比兴”观点的流变是两回事。
比,便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至今仍常常利用的一个紧张修辞手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仙颜用了持续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由于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以是末端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色。由于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比较,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每每就相称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年夜的性子。如《硕鼠》,就其形状、生物的种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称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备同等,以是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年夜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得到了一定的情绪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利用亦很灵巧、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革。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央如醉”,“中央如咽”。以觉得喻觉得。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殊加以把稳:
一为象征。手腕上比较蕴藉,但每每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鸡骂犬”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解释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端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腕。
另一种为同时利用通感的修辞手腕。也便是说比喻中冲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线。如:《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嵬峨,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主要,此以详细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大怒,以自然征象喻人情绪之变革,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形: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折衷的事物为开头)。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从文学发源的全体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色;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色;如从创作办法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色。采取兴的手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往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犹如《诗经·国风》一样纯挚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绪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腕很靠近。朱熹对赋、比、兴观点的阐明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腕都逐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阐明中,就显示了抵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详细阐明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阐明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但是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线就又乱了。比较适宜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环境,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各类有时的环境,某些事物对一样平常人来说是漠不干系,但对某一详细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顾,引起很深的感慨。
《诗经》中“兴”的利用情形比较繁芜,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感情的浸染,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折衷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大略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陪衬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央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仙颜、婚礼的热闹喜庆相互映衬。而桃树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实在”)、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墨客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遐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遐想的画面。比和兴都因此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办法,后世每每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遐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腕。
三、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洁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光鲜而略显短匆匆,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来来往,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构造,不仅便于环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绪的变革。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全体过程。复沓回环的构造,灵巧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得意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附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列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措辞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利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