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朝辉
他是唐代著名墨客。在当时,“诗魔”白居易是他的粉丝,在后世,王安石、元好问、郑板桥等文坛大伽是他的拥趸。因精彩的诗歌造诣,后人将其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他,便是李商隐。
在晚唐,诗歌像没落的唐王朝一样,日渐萎靡。是李商隐等人将唐诗推上了又一个高峰。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艺术特色光鲜。而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无题诗。
这些诗写得缠绵悱恻,幽美动人,读罢让人陶醉,而在陶醉之余又会心生迷惑:他写得究竟是什么?
后世的文化名流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也多有研究,但研究结果却令人瞠目:明明是同一首诗,却有浩瀚的解读,比如爱情说、咏物说、爱国说、自伤出生说等,莫衷一是。惹得金代大才子元好问大发感概: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那究竟是什么匆匆成了他的无题诗,是什么让他的无题诗让人难以捉摸?本日让我们循着李商隐的生活足迹,来探索他的心途经程,或许能窥见一斑。
一、幸与不幸的童年
9岁的孩子是什么?答案是福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他们本应唱着童谣、背着书包上学堂,空隙时还可以看看动画片、做做游戏、玩玩手机。
然而不幸的是,在李商隐9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在江南为官的父亲抛下他们母子,撒手人寰。
“年方就傅,家难旋臻”,“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这对小小年纪的李商隐来说,可谓是巨大的打击。然而长兄如父,作为家中的宗子,他毅然以孱弱的身躯挑起了重担。“身俸板舆”,“以引丹旐”,他帮助母亲把父亲的灵柩运回故乡。浙江至河南,数千里之遥,让我们都为小小的他而心疼!
安葬好父亲后是三年守孝。父亲生前是一个小官,略有积蓄,但是三年下来,花销怠尽,“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一家人的生存摆在李商隐面前,于时12岁的他“拥书贩舂”,当上了一名童工。如果按这个情状发展,他可能一辈子便是一名打工仔了!
幸运的是,他的一位族叔相中了他,做了他的伯乐。这位族叔可不是一介村落夫,而是上过太学,满腹经纶,只是不愿为官,隐居乡野。族叔殷勤地传授小李商隐文化知识和古文写作技巧,使李商隐在文学素养上有了很深的提升,尤其是古文写作,最得心应手,他自言“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羽毛逐渐丰满的他,为了家族的振兴,开始推销自己,来钻营更好的发展机会。他把自己的文章投递给王侯将相、学界名流,史称“行卷”,却履遭冷落。
就在贰意气消沉之际,一位更硬的伯乐涌现了,他便是令狐楚,官方职务天平军节度使,业途职务,骈文写作俊彦。
令狐楚对李商隐颇为喜好,将科举应试必备的骈文写作技巧传授给他,并把其带回家中,“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不但供给吃穿,还鼓励儿子令狐绹与之交往。大有把李商隐收为义子的阵势。
令狐楚如父般的慈爱让李商隐深感温暖,时年17岁的他借助诗篇表达了他的戴德之情。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谢书》
二、困难的科举
在应试文写作技巧日渐娴熟的情形下,829年,李商隐开始了他考取功名的艰辛进程。
志在必得的他以为凭自己的才能,进士及第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事实证明他太天真了,晚唐的阴郁是暗无天日的阴郁,科举取士看似在公正的光鲜面具下,隐蔽着羞于见人的家庭、门第、师徒关系等丑恶斑点。导致了李商隐的科举之路是这样的:“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崔宣州所不取。”前三次考试,名落孙山。
而此时,亲如兄长的令狐绹却早已及第。虽然除了家庭出身之外其它方面皆不如他,但令狐绹在仕途上确确实实走在了他的前面。在写给令狐绹的信中表达了他焦急的感情,“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是呀,除了倾慕忌妒,他科举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令狐家族了。
837年,李商隐四度参加科举。此时的令狐绹已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适值这次考试的主考官高锴又是他的哥们儿。考前,令狐绹约出高锴饮酒嗨皮。酒酣间,高锴问令狐绹:“你的朋友中,哪一个跟你最好?”令狐答:“李义山!
”高锴再问:“你的朋友中,你跟哪一个交往最好?”令狐答:“李义山。”如此反复,在得到令狐绹四次肯定的回答后,那梦寐以求的进士头衔终于来到了李商隐的面前。
此时的他,犹豫满志,面前的天下是那么的美好,交情是那么的甜蜜,出息一片光明,大显技艺的日子立时就来了。在游历沛丰邑后,他写下了《题汉祖庙》,表达了他欲建功立业的壮志年夜志。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题汉祖庙》
三、坎坷仕途
在李商隐进士及第后不久,大恩人令狐楚去世了。在为其撰写《遗表》后,怀着感激之情离开了令狐家,又过上了无所依赖的生活。
就在苦苦瞑思下一步该怎么办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由此李商隐进入王茂元幕府,生活总算又安定下来。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此时天上落下一块大大的馅饼正在砸向他:王茂元因爱其才,将妾生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史籍称王氏。
李商隐做了节度使的乘龙快婿。王氏端庄贤惠,夫妻恩爱,加上有老丈人的资金增援,小两口时时泡泡吧、跳舞蹈、走走街、买个包啥的,日子倒也快活。
但不能总做啃老族吧!
吃人嘴短,自谋生路才是王道。
828年,李商隐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俗称授官考试。他自己想不到的是,昔日在令狐绹心中亲如弟弟的他,现在却是“忘家恩,放利偷合”的小人。
李商隐生活的时期,朝政混乱,牛李党争频繁。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而李德裕是李党的老大,而令狐家历来是牛党的核心。由此,做为王家姑爷的李商隐,自然也就成了令狐家的背叛者。
但纯挚的李商隐不是这样想的:我跟妻子的结合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我不是想抱王茂元的大腿,更不是为投契于李党,我只想求个一官半职,为社会做点儿事儿,过好自己的生活罢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在这次考试中,令狐绹暗示考官“此人不堪”,于是李商隐的第一次授官考试失落败了。
李商隐失落意地回到泾原,一天,他登上了安定城楼,纵目远眺远方的风景,压抑在胸中的烦懑一吐而出。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城楼》
此后孙简处处刁难。几经较劲,李商隐力不从心,倍感疲倦,终极选择了辞职。
842年,老丈人的朋友李德裕进入了权力核心,深得天子信赖,红得发紫。李商隐的政治春天彷佛来了。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的母亲去世了。没办法,打道回府,闭门守孝吧。
守孝的三年,正是李德裕最风光的三年。等到845年李商隐从家里归队时,李德裕已经靠边站了。这个光是沾不上了,李商隐只得重回秘书省,做了秘书省正字,这是一个比校书郎还小的职务。
李商隐十分憋屈,每当伤感来临,傍晚他就驱车到长安城南的乐游原,俯看长安,眺望落日,以排解心中的烦闷。而正好是他的烦闷,却造诣了一首伟大的绝句《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
——《乐游原》
848年,在桂林发展不顺的李商隐返回长安,此季候狐绹任职于朝中,虽然知道令狐对自己有成见,但为求一个谋生的职位,他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令狐府上。面对曾经的弟弟到来,令狐绹娴熟地施展了隐身术,任你若何好奇,我便是不现身。
等久了的李商隐情知依赖令狐绹提携的路走不通了,怨也不是,恨也不是,于是提笔在客厅写下了一首《九日》,委婉地提醒令狐绹不要忘却旧日的情份。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人问, 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九日》
令狐绹看到后,虽然羞愧,但更多的是恼怒,他让下人把客厅锁起来,永不打开。这把锁,也彻底锁去世了李商隐的残余的丁点儿希望。
无奈的李商隐只好再次步入考场,他又考中了,职务是盩厔县尉,而10年前,他担当的是弘农县尉。折腾了10年,李商隐的仕途之路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又回到了原点。
四、蹉跎幕府
在希望微渺的求仕之路上,李商隐并没有在一棵树上去世拽着不放,他也多次另辟路子,游历于幕府间,探求雄起的机会。
847年,节制政权的牛党对李党势力展开了大洗濯,李党人士郑亚被贬桂林,约请李商隐做他的幕僚,李商隐想都没多想就一口答应了。由于他在秘书省做正字,实在是太忧郁了,他要到千里之外放放风、透透气,也落得一个逍遥清闲,不用在朝中受夹板气。
在桂林,李商隐的确在精神上得到了放松,一首《晚睛》写出了他的闲适之情。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睛》
然而好景不长,来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再遭贬谪,自身不保,李商隐随之失落去了事情机会。
849年,在京无所事事的李商隐又接到约请,跟随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前往徐州。当时情形是,卢弘止很有能力,他想引李商隐做自己的幕僚,助自己更好的发展。
在徐州任职的一个雨夜,李商隐思念着家中的妻儿,他将深深的思念、迷蒙的心情、依稀的梦境融入到诗篇中。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
然而诡异的是,在徐州仅一年多,卢弘止便去世了。想必当时的李商隐一定会摇头哭笑:我这头皮可真硬呀,世上不顺的事儿都让我遇上了!
李商隐再次返回长安。此时,人生又一大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与之同甘共苦的王氏离开了人间。中年丧妻、仕途的坎坷、幕府的不顺,满眼都是泪呀。
李商隐安葬好妻子,略作调度之后,于851年秋日南下巴蜀,成了四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参军。与之前两次幕府生涯不同的是,在梓州,他一呆便是6年。这6年可以说是他生平中最平淡稳定的光阴,阔别了是非,没有了白眼,了却了顾虑,他恬淡地生活着。
春天来了,万物伊始,百花争妍,独占院中的那棵红梅,早已失落去了冬日的烂漫,寂寞的矗立在春光里。此情此景,他溘然想到自己的出生,犹如这梅花一样平常,在春色大好的日子里,却过早的凋零了,他用一首《忆梅》倾吐出贰心中的烦懑。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忆梅》
五、凄清晚景
857年,李商隐辞去盐铁推官的职务,算是体面的回到长安。此时的他45岁。
45岁的年事能做些什么?李白45岁时,正游历于吴越,在山水间探求快乐;杜甫45岁时正避开安史之乱叛军的视线,直奔凤翔寻求政治空想;与李商隐险些同时期的杜牧45岁时正春风得意,在朝中担当员外郎。而45岁的李商隐却已行将就木,无情的生活将他折磨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孤苦单独的他常常一个人来到曲江边,半是遛弯儿,半是消遣。市价深秋,他又来到江畔,瑟瑟的秋风掠过霜鬓,满眼的枯荷飘零水中。夏日那青翠的绿荷去哪里了?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娇美红菡萏去哪里了?
荷花,是贰心中的最美,荷花,是他眼里的最爱。那是他妻子的样子容貌,是他生平最爱的人的样子容貌。他无比的惆怅,并将惆怅授予给了诗章。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秋独游曲江》
858年,墨客的生命定格在46个年头。他去了,带着对这个天下的爱去了;他走了,怀揣着对这个天下的无奈走了……
大概只有了这样的经历,才有了墨客那一首首的《无题》。
这是墨客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礼物,他们令人陶醉而又让人那么难以捉摸,不管是爱情说也好,咏物说也罢,还是诸如爱国说、自伤出生说……
大概他的生平,是留给后人一首最大的《无题》,最难解的《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苗条。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住所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喷鼻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西席,古诗词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