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曾国藩《治心经》,曾国藩引古人之言说:“非分之福,无端之祸,非造物之钓饵,即人间之机阱”。
为公事,为国家,得失落必争;为个人,为名利,得失落当淡。

得失落篇(上)

【原文】

趋事赴通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首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入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天下事逐一责报,则必有大失落所望之时,佛氏因果之说,不可尽信,亦有有因而无果者,忆苏子瞻诗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吾更为添数句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古文名篇得失落篇人生世间得失落无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解】

为国为公应该奋勉去做,争名逐利应该谦退;首创家业应该全力以赴,守成安乐应该谦退;出外与入相交往应该勉励去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应该谦退。
天下的事情每件都哀求回报,那一定会有大失落所望的时候。
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缘故原由但没有结果的事情。
回顾苏轼的词有“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我更添了几句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得失落篇(中)

【原文】

吾家自道光元年即处顺境,历三十余年均极安然。
自咸丰年来,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落意之事相随而去,壬子科,余典试江 西,请假归省,即闻先太夫人之讣。
甲寅冬,余克武汉田家镇,声名壮盛,尾月二十五甫奉黄马褂之赏,是夜即大败,衣服、文卷荡然无存。
六年之冬、七年之春,兄弟三人督师于外,瑞州合围之时,气候甚好,旋即遭先大夫之丧。
今年九弟光复吉安,誉望极隆,十月初七接到知府道衔谕旨,初十即有温 弟三河之变。
此四事者,皆休咎同域,忧喜并时,殊不可解。
现在家中尚未妄动,妥慎之至!
余在此则不免皇皇。
所寄各处之信,皆言温 弟业经殉节,究不当慎,幸尚未入奏,将来拟俟湖北奏报后再行具疏也,家中亦俟奏报到日乃有举动。
诸弟老成之见,贤于我矣。

【译解】

我家自道光元年以来都很顺利,三十多年来都很安然。
自咸丰以来,每有得意之时,就有失落意之事相随,壬子年科考,我在江 西主考,请假归省,就昕到先太夫人的讣告。
甲寅年冬,我占领武汉田家镇,声名壮盛,尾月二十五日刚得到御赐黄马褂之赏,当夜就大败。
衣服、文卷荡然无存。
六年冬、七年春,兄弟三人在外率兵,瑞州合围,形势很好,转而便是先大夫去世,今年九弟占领吉安,荣誉极盛,十月初七接到加知府道员衔的诏书,初十就有温 弟三河之变。
这四件事,全是休咎同域,忧喜并时,真不可理解,现在家中还没有妄动,妥慎之至。
我在这里不免终日惶惶,往各处发信都说温 弟已经殉节,究竟有些不当。
幸亏还未上奏,将来等湖北奏报之后再行上疏。
家中也等奏报到来时再有所举动。
诸弟见地老成持重,比我高明。

得失落篇(下)

【原文】

阅《范文正集》、《尺牍》、《年谱》,中有云:“千古圣贤不能免死活,不能管后事。
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
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
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只如安乐人,忽有忧事,便吃食不下。
何况久病更忧死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要可得下!
请宽心将息。
”如斯。
乃劝个中舍三哥之帖。
余近日多忧多虑,正宜读此一段。

【译解】

翻阅《范文正集》中的《尺牍》、《年谱》,个中有这样一段话:“千古圣贤不能避免死活,不能管去世后的事。
一身从虚无中来,去世后回到虚无中去。
哪一个是亲?哪一个是疏?谁能做社会、人生的主宰?这既然无可奈何,就该当放宽心去逍遥清闲,任意往来。
如此想法,就会心气顺当,五脏也就和顺,服药才会有效,用饭才会有味,做安逸享乐之人,忽然有了忧闷的事,就吃不下饭,何况是长期有病更担忧死活呢?更担忧身后的事呢?在胆怯中饮食,怎么能吃得下饭呢?还是放宽心将养安歇吧!
”如斯。
这是劝他家中的三哥而写的信。
我近日来多忧多虑,也正适宜我读这一段。

如果你喜好国学,并想通过学习国学来提高自己,请点击下面的\公众理解更多\公众 链接,这是一款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管理、用人履历的课,包含30期国学佳构课程和150个管理问题解读,帮你利用碎片韶光学习,助你2019,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