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
何愁南北不知音。
——唐·卢肇
作者卢肇,高考状元,唐代袁州(即本日的江西新余市人),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郎。他生于唐宪宗元和13年(818年),殁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曾三次赴京赶考,终于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25岁时,状元及第。
他家学渊源,诗文辞赋样样精通,并善于书法,名冠士林。他勤于笔耕,著述甚丰,但是诗文留存不多,仅存29首。
这首《牧童》,据考证,作于咸通八年(867年)之后的两三年内,当时他49岁,被贬于春州(今广东省阳江市)。墨客当时年近半百,在过去,这个年事已经是行将就木的垂暮之人了,在这样的年纪被贬到蛮荒草莽、瘴疠逼人的广东,墨客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他在诗中第一句便是写下了“谁人得似牧童心”的问句。墨客以一个疑问句开头,是问自己也是问别人,谁能够在饱经风霜之后还能拥有牧童那颗纯洁的心?墨客会写诗文、善于书法、也长于为政,数次担当刺使(相称于省级干部),听说所到之处颇有政声。
并且他才思极为敏捷,听说牛僧孺非常看重卢肇,曾请卢肇到家中来,恰好家中一绝色小妾刚洗完头,在整理头发,牛命卢肇“何妨一咏。”,卢肇脱口而出:
“神女初离碧玉阶,
彤云犹拥牡丹鞋。
知道相公怜玉腕,
故将纤手整金钗。”
同时,他的情商也很高,他是李德裕的学生,但却能自若地游走于牛(午僧孺)李之间,没有被搅进牛李党争中去,比拟李商隐,李的生平都被牛李党争给毁了,可见户肇比李商隐的政治平衡能力不知高多少。
以我们当今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他俨然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是,纵然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不能办理人生的问题、生命的问题。他有很多人生的问题,在贰心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办理。在李唐王朝,玄门发展到达了顶峰,卢肇肯定研读过《道德经》等玄门文籍,该当知道“复归于婴儿”的含义,但是他是否真正懂得“复归于婴儿”的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由于那个时期集体意识的天花板还不是很高。他说,别说,“复归于婴儿”,拥有婴儿那样纯洁朴实的心了,便是乡间儿童的心,又有谁能够拥有呢?
墨客肯定是看到了一个悠然自得、天真淳厚、高枕而卧的牧童,这个牧童虽然傻傻的,但傻得那样纯挚、朴实、大略和快乐。墨客肯定心生倾慕。他不禁产生疑问:老子让我们“复归于婴儿”,但是我看“复归于儿童”,都很难!
他在诗的第一句就发问,这个发问,意味着墨客心中充满疑问,也便是他的生活充满了问题,他得不到解答,没人能够解答,连他自己也不能,无数的问题压过来,成为一种重负,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焦虑。
并且,他曾经是全国第一。这一点,除相识释他底子好以外,还解释他有一颗好胜、不服输的心。据记载,他曾三次赴京赶考。在第二次赴考时,也便是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他跟同乡、富二代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当地的太守看好黄颇的出息,特地单独宴请黄颇。这对卢肇的刺激该当不小。因此这次落榜后,他更加刻苦用功,并于次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那位并未约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这次不仅郊迎卢肇,而且坚请卢肇一同不雅观看龙舟竞渡,卢肇当即赋诗一首,他说:“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真夺得锦标归!
”
从这句诗看,卢肇自视很高,他认为自己是一条龙。在他49岁的时候,不知道全国第一的包袱是不是已经从他的肩上卸了下来。但是,在潜意识里,卢肇还是会认为自己是一条龙。是龙就要在天上飞,是龙就要在海里游。而他现在呢?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在贰心里一定有一千零一个问题在翻滚。这沸腾的问题,折磨着他,让他无时无刻不在焦虑,饱受煎熬。他要每天面对生活环境的艰巨,他要承受心灵上的痛楚,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这种情形下,睡个好觉,该当是他的欲望之一。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万事万物都是民气坎的投射。一个人看到了什么,解释这个人心里就有什么。正如你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一样,你不可能看到你心里没有的东西,也不可听到你不知道的东西。你心里丑,你到处能创造丑;你心灵美好,你到处能欣赏美好。这便是生理学讲的,投射法则和黄金投射法则。也便是说一个人所看到的所感想熏染到的,都是由他的内心天下来决定的。以是,同写一个题目,会看到作者不同的呈现,缘故原由之一,便是他们的内心天下、思想境界是完备不同的。
卢肇该当是焦虑到失落眠的人,以是他首先感想熏染到了牧童那么让人倾慕的就寝。以是,紧接着第二句,他写道:“牛上横眠秋听深”。他说,你们看,那个牧童在这一片秋声的伴奏下,横卧牛背,悠然入梦,睡得多么喷鼻香甜。那一片秋声,宏伟、壮丽、就像是为他的酣眠而奏响。
倾慕完牧童的就寝,墨客又倾慕牧童快乐的心情。他接着写道:“时复往来吹一曲”,他说,我还看到牧童随身带着竹笛,不管是去放牛,还是牧牛归来,他都要时时时、为所欲为地吹上一曲。
在卢肇看来,牧童的心里中满了欢快、充满了音乐,高枕而卧。大概牧童的衣食是匮乏的,但是他的灵魂却是饱满的,饱满得让他四处挥洒。卢肇虽遭贬谪,但是在金钱方面肯定要比牧童丰硕。但是,一个人,快乐烦懑活,金钱不是决定力量。内在,才起决定浸染。快乐,是因内在的富有,而痛楚,则是由于内在的匮乏。对快乐的匮乏,也便是说,快乐挤不进卢肇的而心里。卢肇手中比牧童的钱多,腹中装的书比牧童多,但是相对来说,他该当是一个富有的穷汉。
诗的末了一句“何愁南北不知音”,彷佛这句是顺承上句写出来,但是,这首诗的后三句该当是并列关系。实际上,这句呈现的是牧童心灵的另一个面向——他的心是温暖的、完全的、不孤独的,他连想得到知音的想法都没有,他只是吹出自己内心的快乐和悠然。他不须要掌声、也不须要赞许、不须要认可、也不须要关注的目光,不须要捉住别人的把稳力……当他演奏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别人,没有渴望,乃至也没有神明或上帝。他不须要。他全然地活在他自己的生命里,他乃至都没有生命意识,但活泼的生命能量在他身体里流淌,使他要通过音乐来表达。
而这些都能反衬出卢肇内心天下,这些都是卢肇所不具备的。墨客以为,在这蛮荒之地,碰着知音是不可能的,但是,纵然是在北方,那个文化繁荣发达的所在,知音又有几个呢?!
这折射出墨客内心无比的苦闷。他须要有人来共鸣他的思想、才华和学识,或者须要一些不雅观众、或者一些听众,哪怕有一个也好。但,这个人偏偏不存在。他在渴望一个不存在的人,以是,他苦闷和孤独可想而知。这个郁郁寡欢的墨客,在64岁时卒于任上。
总之,这首诗反响了卢肇内心的苦闷、焦虑和孤独。我想他的烦恼该当跟随了他生平。
我以为,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境界上不断努力去拓展,用新的生命去代替旧的生命,不断拓展自己的意识,得到发展,才能得到心灵的沉着和快乐。而要做到这点,没有哪个时期能有当今时期的上风。以是,大家加油。
此文章属于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大家关注青紫Kiki,愿我们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