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遗憾?古人墨客文豪是这样说的。

是苏轼“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悲哀;是李白“人生涯着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和解;是“杜甫“出师未捷身先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惋惜;是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无奈。
是刘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感慨;是王勃“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绝望。
是李白说:早知如此绊民气,何如当初莫相识。
是陆游说:"无可奈何,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是苏轼说:“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是刘过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是纳兰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是李清照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是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是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倾覆而下的历史里,墨客笔下的遗憾,是跌落在韶光长河里的落日,更是现实中无数人道命里的悲歌。
在滚滚而来的尘凡中,古圣先贤们心中的情难却,更是很多当代人隐蔽在心底的意难平。
从曾经稚气的少年,到垂垂老去的晚年,我们生平,也注定会经历数不清的遗憾。
洞察生命的实质,看清生活的原形,学会收受接管和许可,懂得释然和放下,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莫言说:“真正的强大,是懂得接管生活的不完美”。
我们要学会与生活相安,与自己和解,做你该做的事,并接管它的事与愿违。
今后余生,愿我们知遗憾而不遗憾,历悲欢而不悲欢,抱朴守拙,亲疏随缘,沉着坦然地奔赴人生的每一场山海。

《木兰花·拟古断交词柬友》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民气,却道故民气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15首写尽人世间遗憾的诗文句句治愈人心字字意难平。

纳兰性德是清初第一词人,其词作情绪朴拙,意境深远。
他的生活中也充满了遗憾,尤其是与表妹的爱情故事。
两人相爱却未能相守。
遗憾之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以是,人一定要在能够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
一旦错过,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这世间,又何止纳兰性德有遗憾?多的是有人遗憾。
而遗憾,最是难以下笔……

这首词通过描述与朋侪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交情的器重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作者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
上阕引用汉代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抒发被弃之怨恨。
下阕借用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典故,讽刺身边的人。
个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道尽人间间爱情的美好与悲惨,被后世广为传诵。
词中写道: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像初次相识那样温馨、甜蜜,就不会涌现相离相弃的悲剧。
如今你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人的心本来就随意马虎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诗歌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异同,桃花依旧,人面不见,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之情。
个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诗随处颂扬,流传千古的佳句。
诗中写道: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一张俏丽的面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次踏入此地,那曾经的人儿已不知所踪,唯有桃花依旧在东风中绽放出残酷的笑脸。

年光时间流逝,物是人非,风亦感伤,人亦彷徨。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非要等到千帆过尽,才开始知道转头;要等到流落失落所,才开始懂得珍惜;等到物是人非,才会开始怀念。
世间的美大多是来得溘然,去得无声。
只留一缕芳香让我们无限回忆。

《踏莎行·杨柳回塘》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清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他出身崇高却长期屈居下僚,其心中的苦楚是一样平常人难以体会的。
这首词的荷花俏丽清高,却结局悲惨,作者可能也是在表达对自己从前过于孤高自傲的一种仇恨。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皇后贺氏族孙。
本为武职,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历任泗州、太平州通判。
以承议郎致仕,退居吴中。
筑企鸿居,藏书万卷,卒于常州僧舍。
有《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
铸词内容比较丰富,风格也颇多变革。
预秀美于雄豪,自成一家。

他出身崇高却长期屈居下僚,其心中的苦楚是一样平常人难以体会的。
这首词的荷花俏丽清高,却结局悲惨,作者可能也是在表达对自己从前过于孤高自傲的一种仇恨。

贺铸以荷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官场失落意,年华虚度的落寞之情。
自己虽是皇亲国戚,却没有收到重用,身份反而成了自己的枷锁。
墨客虽然外表“丑陋”,但却有如荷花一样平常美好高洁的内心,自有风骨。
可能也正是由于官场的失落意,才能为宋词留下这样一位词人,才有了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愁绪从古穿越至今。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嗟叹。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去世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薄暮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破碎。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怀宛转,措辞幽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墨客简介: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唐朝墨客,为其舅宋之问所害,可谓是英年早逝。
原有集,已失落传,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这首《代悲白头翁》,是为千古名篇。

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
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宋之问看到“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极其喜好,知道这首诗还没有流传出去,就向刘希夷要这一联,用入他自己的诗中。
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但后来又反悔,因而透露了这件秘密,使宋之问出丑。
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去世刘希夷,当时刘希夷还不到三十岁。
这是唐人小说所记的一段文艺轶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这首诗是很著名的。
当时及后世,都有人摹仿,乃至剽窃。
曹雪芹作《红楼梦》,代林黛玉作《葬花词》,还偷了好几句。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苏轼 〔宋代〕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宅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
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盼盼,姓关,唐朝人。
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
……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
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后不食而去世。
白氏所谓“尚书”,后世 (包括苏轼) 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紞(dǎn)如:击鼓声。
紞如三鼓:三更鼓响了。
紞,打鼓声。
如,助词。
《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铿然:象声词。
《论语·前辈》:“鼓瑟希,铿尔。
”《礼记·乐记》:“钟声铿。
”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以是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
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梦云:此喻梦见盼盼。
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不雅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晃无咎曰‘只三句, 便说尽张建封事’”。
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

这首词深奥深厚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蔽着某种哀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讴歌。

《鹧鸪天•半去世桐》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去世清霜后,头白鸳鸯失落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垅两依依。
女婿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赏析】贺铸的妻子是宗室赵克彰的女儿。
赵氏虽然是皇族千金,但出嫁后却不辞劳苦,勤俭持家,对贺铸十分谅解,夫妻二情面感很好。
此词为赵氏去世后贺铸为她写的悼亡词。
作者重游旧居阊门,触景思人,想起曾随自己游宦至此却未得同归的妻子,不由得悲从中来。
他以半去世梧桐、失落伴鸳鸯比喻如今的自己,足见其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和失落去妻子后难以自拔的悲痛。
清晨,青草上的露水很快被初阳晒干,作者感慨人生短暂有如朝露须臾即逝;面对着依依相望的妻子新坟和旧时寓所,则更令他肝肠寸断。
夜晚,他躺在空空的床上听窗外的风雨,伤叹妻走往后,再没有人挑亮灯烛,于夜深时为自己缝补衣衫。

贺铸大约五十多岁,妻子去世。
汉枚乘《七发》载龙门有桐,其根半去世半生,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至悲。
汉乐府丧歌《薤露》曰: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去世一去何时归?旧栖新垅,旧居新坟。

《己亥杂诗》

清代 龚自珍

忽有故民气上过,回顾山河已是秋,

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赏析】:忽然一瞬间,想起曾经爱过的人,从那时到现在已物是人非,往事如烟。
两个异地的人在大雪飘飘的日子里相互思念着,雪落到了两人头上,也算是一起白头到老了吧。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自叙诗,共315首。
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繁芜,大多借题发挥,鞭笞社会。
组诗利用多种手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朱服 〔宋代〕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此词是作者从前出知婺州(亦称东阳郡,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期间的作品。
《乌程旧志》云:“朱行中坐与苏轼游,贬海州,至东郡,作《渔家傲》词。

这首词风格俊丽,是作者的得意之作。
原题为“春词”。
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暮春时节,好风吹,小雨润,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
正是“绿暗红稀”,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旬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纵然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
此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
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
五代后蜀词人。
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奥妙,描述细腻,用语流便。

赏析:

别后思念深深,常常梦到你家。
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再也不见倩影,令人魂牵梦绕,只有明月多情,遍照片片落花。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
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昔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抚慰无人。
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
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蕴藉深厚,弯曲委婉,情真意真。

《书怀》

唐·杜牧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释义】面前青山如黛,但终日忙于公务,无暇容身欣赏,不免有些遗憾。
墨客对镜自照,看到自己的鬓发已染上白霜,面对日渐苍老的容颜,心中五味杂陈,又无可奈何。
少时的墨客常想,待到老来,就可以摆脱尘世的羁绊,逍遥度日,无事一身轻。
然而这只是年轻时天真的想法。
如今到了中年,才创造俗事缠身,反而比年轻时更加繁忙。
事情、家庭、人情来往,一个都少不了。
【感悟】这首诗道出了许多中年人的心声。
年轻时,我们常常憧憬未来,总以为日后会自得其乐,无拘无束。
然而当真正步入中年,才创造生活的重担更重了,空想和现实的差距不断拉大。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常常在奔波中错过了生命中最美的风景,等到白发苍苍,才追悔莫及。
墨客惆怅满眼青山,却无缘得见,不禁让人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曾辜负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昼夜乐

柳永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序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骚端正外,更别有,系民气处,一日不斟酌,也攒眉千度。

昼夜乐,词牌名,别号“真欢快”,为北宋柳永初创。
此词调以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八句六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六仄韵一种变体。
格律为仄韵,字数均为九十八字。
代表作品有《昼夜乐·秀喷鼻香家住桃花径》等。

柳永以“一场寂寞凭谁诉”开头,深刻描述了失落恋后的孤独与无助。
通过情绪的转换,将爱情中的甜蜜与痛楚并置,增强了词句的情绪深度。
表达了一种爱情的失落落和寂寞感,回顾起过去的誓言,终极都变成了空洞的承诺。

人,每每便是这样,得到的东西不睬解珍惜,一旦失落去了才知道宝贵,漫漫人生路,有多少人感叹背叛不收,后悔莫及。

春望词四首·其三唐·薛涛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薛涛在《春望词》中以婉转的笔触描述了心中未能与心爱之人共结连理的遗憾。
诗中的“同心人”象征着空想的伴侣,“同心草”则寓意无意义的替代品。
墨客用比拟手腕,表达出纵然周围有再美的自然景象或美好的事物,若无法与心仪之人共享此情此景,统统都将变得苍白无力。

从歌伎到女官,唐代第一才女薛涛,以《春望词》《十离诗》惊艳中唐诗坛,令刘禹锡、白居易、杜牧倾倒,令元稹爱恋。
她尝尽荣辱,却决不放弃追求自由和肃静,经历十一任节度使,三任宰相,成为蜀中政要的座上宾。
一千年前的她就已经复苏,不攀附,不腻歪,不伤春悲秋,不做笼里的金丝雀。

33岁的杜牧到湖州散心,看上了一个10岁出头的小姑娘。
杜牧重金下了聘礼:“10年内我会来湖州当官,假如10年不来,就请另嫁。
”不料杜牧折腾了14年才混上湖州刺史。
到任一看,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
杜牧后来得知,小姑娘等了12年才嫁人,于是感慨的写下这首《叹花》。

《叹花》

唐·杜牧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散乱,绿叶成阴子满枝。

这首《叹花》小令是说墨客赴池州任上,便道湖州探亲。
他见某媪女有绝色,惜未长成,乃与媪约定:不出三年我当守湖州,当纳之。
温承诺。
牧守池州两年卸任,回京在中书省打杂年余,三请乃守湖州。
女已嫁。

本诗紧张用“比”的手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蕴藉的,纵然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腕的成功利用,又使本诗显得构思新颖奥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深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的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憾恨至极。

本诗笔墨上的重复使诗歌具有一种民间歌谣的格调,和回环反复的腔调之美。
诗以荷叶的生与枯象征情绪和人生的变革,诉说自己直到去世亡才会消逝的爱。
结尾以景结束,以悄悄流逝的江水象征已经逝去的往事。

只要身在人间,情意地久天长永存,悄悄流淌的江水一如早已流逝的往事,末句之沉痛哀绝唯有"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

《钗头凤》

南宋 唐琬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薄暮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苦处,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本该是如王郗一样琴瑟和鸣的夫妻与知音的关系,却由于陆游原生家庭的缘故原由成为了文学史上令人唏嘘至今的爱情悲剧。
分别后陆游的用尽生平在诗中反省与救赎当年的错,而更悲惨更无助的是唐琬。
唐琬在被休后,先是失落去了爱人与亲人,离开挚爱的丈夫,还心痛的看着当年的好姑姑变成了恶婆婆将她扫地出门。
同时,还让他背上了不能生养延续陆家喷鼻香火,以及因两人情深令丈夫不能潜心仕途经济的名声。
嫁给陆游的三年或许是她生平最幸福的时候,她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并将统统爱意全部交付在那段情绪中。
以是当被迫离去七年后,两人春日偶遇,沈家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再次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而传说中的这首和词《钗头凤》也说尽了唐琬与陆游离去这七年的痛楚心情。

唐婉与大墨客陆游喜结良缘,后被逼分离。
唐后来再醮同郡宗人赵士程,在一次春游之中,适值与陆游相遇于沈园。
唐征得赵赞许后,派人给陆送去了酒肴。
陆感怅恨不已,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甚至意。
唐婉则以此词相答。
听说在此后不久,唐婉就在悲哀中去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