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这首词冲破了古人填词“悲秋”的传统,以借景抒怀的办法,表达出了对革命奇迹的由衷赞颂。同时,这首词也表示出了毛主席在困境之中,乐不雅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采桑子·重阳》赏析《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口语翻译:
人很随意马虎朽迈,而天却永久不会老。因此不管过去多少年,每年都会有一个“重阳节”。转眼间,便到了今年的“重阳”。革命根据地的小黄菊,开得格外芳香。
秋风一年比一年刮得更加剧烈,秋天景色也和春景不一样。但是秋日自有赛过春天之处,不信你看,证据便是那辽阔万里的天地、江湖之间,五色斑斓的“秋霜”。
毛主席这首《采桑子·重阳》的叙事构造,是按照非常准确的“起承转合”来创作的,很适宜用来进行写作传授教化。
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化用自唐代墨客李贺《金铜神仙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以是说人很随意马虎朽迈。而天地是永生不灭的,因此“天”永久都不会老。
天不会老,而且苍天也不会去世,它是亘古不变的一个存在。而且年年纪岁都会有一个“重阳节”,以是才叫做“岁岁重阳”。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强调“岁岁重阳”呢?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是同时它也是一个秋日的象征。从战国期间的宋玉开始,中国文人就有了“悲秋”的传统,大家都喜好借用“秋”的意象,来表达一些伤感的感情。
如果每年都有“重阳节”,就即是是每年都在重复这种伤感。因此这首《采桑子》开头的部分,感情是伤感、低落的,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起”。
“今又重阳”是这首词的“承”,承上启下地交代了创作的韶光和动机。又到“重阳节”了,这个时候本来该当有一点感伤,但是毛主席立时不才面接了一句“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由于当时毛主席正在上杭的临江楼上赏菊,有光阴看到远方河岸上开满了小黄菊,因此有了这一句话。“黄花”再加上“战地”二字,自然让人遐想到唐代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是这里的“黄花”不是“黄花”,写的实在是我们革命根据地里面的红军战士们。就在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前不久,红四军刚好在福建西部打了一场大胜仗,才拿下了上杭县。
因此这句“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是对革命战役胜利的歌颂。写到此处,这首《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就由低落转而上扬了,于是进入到了叙事中“转”的部分。
接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又回到了开头部分的伤感基调。以“秋风劲”暗喻革命形势的恶劣,比开头“岁岁重阳”的伤感显得更加重了一层,这是“承”这一部分的重复。
“胜似春光”又是一次“转”,让全词达到了高潮。末了,以“寥廓江天万里霜”扫尾作“合”。于是叙事技巧中的“起承转合”,在毛主席这首词中表示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叹不已。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大略,便是毛主席在重阳节登上临江楼,有时看到原野里的小黄花,遐想到了战士而已。不过便是这么大略的一件事,却写得非常有技巧。
这首《采桑子·重阳》以传统“悲秋”词那种伤感的基调开始,但是词中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绪,却充满了革命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
《采桑子·重阳》这首词,除了是一首借秋天景色歌颂革命战役的词以外,同时也是毛主席用以自我勉励的作品。这首词创作的时候,正是1929年党内一些人与毛主席产生不合的时候。
因此这一期间,可以算是毛主席革命生涯中短暂受到挫折的期间。当时毛主席正在病中,感情低落,又恰好遇上了“重阳节”,难免会产生“人生易老”的伤感。
“重阳节”在如今仅仅只是一个“敬老的节日”而已,可是在过去,它还是一个“遍插茱萸”,登高望远,期盼着与亲人团圆的节日。
而此时此地,毛主席离开家乡已久,与亲人自然难得见面。年年纪岁都有“重阳节”,但是年年纪岁,都难与亲人团圆。转眼间又到了“重阳”,他还是流落在外,不能归乡。
好在前哨传来了喜讯,“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于是才冲淡了这份节日的伤感。然而战役远远没有结束,由于“秋风”一年比一年刮得更剧烈了。
1929年是红军死活存亡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初,红军遭遇了重大的生存危急,被迫下了井冈山。毛主席也辗转来到了闽西,连续领导中国的革命。
虽然红军在上杭打了一个胜仗,但是红军遭遇的危急并没有解除。由于此后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只会来得更加剧烈,以是毛主席在词中才会提到,秋日的景致“不似春光”。
但是毛主席并不会因此畏惧而退缩,他曾在1917年时写下一首《四言诗·奋斗自勉》,诗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可见越走投无路,越能激发起毛主席身上的顽强斗志。这种革命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自然能帮他去发掘,并欣赏严厉环境给自身带来的磨炼,因此说秋日的景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同样唱“悲秋”反调的人,是唐代的刘禹锡。他曾在《秋词二首·其一》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日的景致不是不美,而是人们忽略了它的美。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秋日何尝不是五色斑斓的呢?古代的那些绘画家们,实在早就已经创造了秋天景色之美,由于秋日自有红枫、黄叶,以及万里霜。
结语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是一首充满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精神的重阳词。这首词的风格兼具婉约词的细腻伤感,与豪放词的格调高昂。
这首词以“人类生命苦短”引发的淡然伤感开头,却用“寥廓江天万里霜”结尾,鼓励自身与读者,共同在困境中去创造美好。词作成熟而富于技巧的叙事手腕堪称典范,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