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也有贡献
佚名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人。南唐中主李时期,冯氏官至宰辅。他在政绩方面彷佛并无多少建树,但长于作词,与天子同好。唐代形成的词作,即是非句,开始多属戏子在权贵饮宴时歌唱的词句,仿佛今日某些盛行歌曲,内容多为女子对情人的思慕怀念,多缠绵悱恻语,以助酒兴。一曲新词酒一杯,南唐治国无方,但流传后世的名词名曲却不少。冯延巳最有名的词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借微波荡澜的春水表现怀春女子不平静的心态。《南唐书》曾记中主李璟特殊欣赏这一句的意境,和冯氏有一段对话。“吹皱一池春水”意境传誉后世,过目难忘,后人此用不绝。
王国维认为,南唐二主,也包括冯延巳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是有贡献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使伶工娱乐的歌词变为表现人类普遍情绪的文艺形式,开拓了词的境界,具有恢宏气势。特殊是冯延巳,王国维评价极高,说是“开北宋一代风气”。
北宋时期,明显受冯延巳词作影响的首推晏殊。晏殊也属于宰辅级人物。某日,晏过扬州平山堂,欣赏一位墨客在壁上的题诗,此人为江都主簿王琪。晏殊招饮,自吟“无可奈何花落去”,说尚未想出下联。王琪应对,句为“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此,这一副风雅工致而又自然浑成的名对传唱千古,表达人类无法避免的悲感,情韵动人。晏殊词境宛丽缠绵,如《踏莎行》:“高楼纵目欲薄暮,梧桐叶上萧萧雨”,离人深情,委婉蕴藉。实在,冯延巳早在《鹊踏枝》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月牙人归后”,孤寂凄寒,不能自已。词风的沿袭,清晰可见。
接管冯延巳影响的第二人,当推曾任扬州文章太守的欧阳修了。王国维断言:“欧词本冯词”,认为在词作方面,冯延巳是欧阳修的祖师爷。诗评家赞颂欧阳修的“绿杨桥外出秋千”,说一个“出”字,富于生气,精彩至极。王国维认为,这是从冯词中学来的。冯词《上行杯》中就有“罗幕遮喷鼻香,柳外秋千出画墙”语,用活了一个“出”字。欧词《诉衷情》中,有“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微笑中满含悲情,欢快中深藏苦涩,与冯延巳当年在《菩萨蛮》中所咏“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延巳的词炼字炼句,极准确,极生动,极美,极委婉,意境极深奥深厚,后人以“深美闳约”四字形容他的文学造诣。例如,他有一首写多情女人三愿的词,这样说:“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犹如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样深奥深厚的表达,为后世沿用,在古典小说戏曲中习认为常,险些成为公式了。
实在,首先高度评说冯延巳的还不是王国维,兴化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言:“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后来的王国维沿袭其说,也可以说是所见略同吧。
选自《扬州》有编削
赏析:
一首“风乍起”惊动天子,万世传颂。以词来传真情,表现人类的共同情绪,影响到晏殊、欧阳修,“无可奈何花落去”“思往事”“最断人肠”,把似水柔情,梁上飞燕描写的细腻逼真,饱含深情。选文细致地先容了冯延巳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并通过范例的事例解释其影响之深,其赞誉之情不言而喻。
李后主的诗意人生
张宏宇
古代天子写诗者,颇多,不过大都是当上天子往后,附庸风雅,才做诗。李煜不然,他是先当墨客,再做天子。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徐州人。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成绩,尤以词的造诣最高。写下了千古精品《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当专业墨客,做业余天子,墨客便是墨客,墨客的最佳生存办法,便是写诗。他在《渔父》里写道:“浪花故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李煜常自诩“隐士”,《渔父》恰好反响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诗意的生活,以及那种无拘无束的清闲畅快。
宋人蔡绦的《西清诗话》云:“南唐后主,围城中作是非句,未就而城破:‘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曲栏金箔,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不但李煜如此镇静,便是宫廷乐队也一样,“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后主能够如此镇静,除了对诗的沉溺、迷狂,更多的是看破了人生。城破了,国亡了,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江春水,连续东流,诗还会连续写下去,只有诗才是生命中最不可舍弃的。
开宝八年,南唐亡国。次年元月,后主与皇室以及随员被押到汴京,开始他末了三年的囚徒生涯。虽如此,他仍旧在写诗,过着他的诗意人生。他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抒发着贰心中美好如诗的思想和憧憬。
在又一个农历七月初七,李后主被宋太宗赐予毒药。就在这一天,他又给后人留下了一首精妙绝伦,完美无瑕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伴着春花秋月,词中帝王悄然入梦。李后主被囚期间,乃至去世难之时也过着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这是古往今来墨客追求的空想。在墨客的心目中,诗便是生命,生命便是诗,“绝代秀士、薄命君王”的李煜的生平可说是诗意的人生,诗词成了李后主生命绿洲上的阳光雨露。在李后主的人生中,诗不再是一种技巧,它成了心灵寄托,成了一种生存办法,他把自己的生命诗意化。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脾气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东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李煜是个文人,至今我们仍可从那一句句如歌如泣的诗词里,瞥见一个诗意文人富丽的精神天下。
选自《重庆》
赏析:
诗是生命,生命是诗。先做墨客,后做天子。诗歌是李后主生命绿洲上的阳光雨露,诗歌造诣了他诗意的人生。绝代秀士,薄命天子,春水向东,朱颜已改;五更寒梦,流水落花;他伴着春花秋月走来,带着无可奈何而去。他是个真正的文人,是个千古不朽的才子。
李煜与七夕的不解之缘
康瑞斌
本日是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在我国古代也称“七夕节”“乞巧节”,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的晚上,姑娘们会虔诚地朝天祭拜,向织女乞求巧智,民间痴男怨女会在夜深人静时候,对着星空祈祷他们的姻缘美满。然而,这一天,我会祭拜另一个人,那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由于,李煜的生平与七夕有着难解之缘。
李煜出生于937年农历七月七日。听说他母亲即将临蓐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仙将一支笔投入其怀中。李煜降生的时候,眼睛是两瞳孔,像舜帝一样。这一年他的爷爷做了天子,可谓双喜临门。
李煜先后有过两个皇后,都是三朝元老周宗的女儿,听说这大小周后和李煜一样,都喜好过七夕节。
令人感叹的是,七夕这一天终极也成了李煜的去世忌。李煜被掳往北宋后,想想三千里山河葬送在自己手里,他不免悲从中来。人生的大喜大悲不是一样平常心态的人可以承受的,于是他命令旧宫人将所有喂养的鸟全部放生。看着高飞远去的小鸟,李煜痛惜若失落,吟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兵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使这首词成为千古流唱的佳作,却也给李煜招来了杀身之祸。
978年的七月七,正逢李煜42岁生日,赵光义依旧送来了贺礼,和往常不同的是,多了一包药。李煜像以前一样将笼子里的小鸟放生,期望它们赶赴天河为牛郎织女架起天桥。静夜里,小周后依偎着李煜望着天上的星星。李煜说:“七月七,虔诚的人坐在瓜果架下可以听到织女悲凄的哭声,能接到天上流下的泪水,你听到了吗?”他打开那包御赐的药吞了下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虞美人》成了李煜的绝唱。
选自《南京日报》
赏析:
生于七月七,终于七月七,短暂人生四十年,家国如梦,山河破碎,末了落得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回味故国有何用?沈腰潘鬓只能成为回顾。要做墨客,莫做天子;要做天子,文武并举。好一个李煜,你是成功的墨客,你是窝囊的天子。两个七月七,真乃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