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姿高节欲凌云

——咏竹古诗词赏析

王传学

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
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湛,源远流长。
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竹诗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竹文化的残酷篇章。
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墨客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典膏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
还有以竹为名的魏晋期间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等著名文化名流。
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贞姿高节欲凌云咏竹古诗词赏析

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墨客、画家所称颂,它不但四季苍翠,而且枝干挺立,有宁折不屈之慨。
古语曰“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三国演义》),用以赞誉人的气节。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在古诗词意象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那挺立凌云、刚毅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一贯受到文人雅士的讴歌。

中国古人之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唐代墨客王维有一首题为《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诗,前四句是: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这末了一句说的便是王子猷。
《世说新语》另有一条记载说,王子猷某日出行经由吴中,看到一户士大夫家种有好竹,于是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
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预备接待,不想王子猷赏竹完毕,竟呼唤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
主人也不暗昧,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执意留客。
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就留下做客,尽欢而去。
王维化用此典说“看竹何须问主人”,正是表达对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主要性远在世俗的人事关系之上。

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种竹斋》中赞道:

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

一日不可无,洒脱常在目。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

诗中赞赏了王子猷“一日不可无竹”的洒脱,赞颂竹叶凌雪傲霜不改绿色的刚毅。
末了一句借西晋年夜富石崇的珊瑚树为难刁难比,表现傲雪之竹的高雅脱俗。

南宋理学家朱熹身体力行,亲自种竹南窗外,他的《新竹》诗云: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我种南窗竹”,让人想起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而其境界又不尽相同。
种豆本为果腹,种竹则为怡情。
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竹子萌芽抽萌,墨客体会到的是自然的厚德载物与泥土的芬芳活力,俗情怎不为之一扫而空!

宋代文学家苏轼酷爱竹子,写有一首咏竹的名诗《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来看,于潜僧居的绿筠轩,栽种着一大片清幽的绿竹,让人憧憬。
诗里,墨客忽出奇想,以吃肉和看竹作为对照进行议论。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肥和雅两者不可兼得,衡量下来,宁肯使食无肉而瘦,不可使居无竹而俗;缘故原由是人瘦可肥,人俗难医。
旁人(俗士)如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俗还似痴?”那末叨教,如果面对此君(竹),仍旧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于潜僧名孜,字慧觉,出家于于潜县南首的丰国乡寂照寺,寺里有绿筠轩,遍栽绿竹。
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绿竹之美,也不写游轩之乐,而是凌空落笔,生发高论;而于潜僧及其绿筠轩的高雅出尘,于此不难想见。
也表示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客气”的竹子,与苏东坡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情操相契合。
难怪苏东坡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言,有咏竹的“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之叹,有王徽之不雅观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之瘾。

竹之性刚柔并济,清正有节,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兼怀傲骨客气,其品质之超卓,举凡世间草木,实无出其右者。
君子爱竹,正是心仪它绝伦无匹的格调。
作为“岁寒三友”,梅代表“傲”的精神,松代表“坚”的精神,竹则代表“韧”的精神,在磨难继踵、痛楚蹑迹的人间,它们都自圆而为一种生命的境界。

在咏竹诗中,有的赞颂竹子的挺直,如宋代墨客韦骧的《咏竹》:“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
”有的赞颂它的节操,如唐代墨客元稹的《新竹》:“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刚毅大小同。
”有的赞颂它耐寒,如唐代墨客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合适。
”有的赞颂它的客气,如元代墨客曼硕的《雪竹初霁图》:“已旧尚离破,连朝被压欺。
客气与真节,惟有太阳知。
”清代墨客汪士慎的《盆竹》:“有节不干云,客气抱幽独。
”唐代墨客岑参的《范公丛竹歌》,赞颂竹子的守节、客气、抗寒:“守节偏凌御史霜,客气愿比郎官笔。
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季也不移。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北宋墨客宋祁的《竹》,将竹的修、直、节、空融为一体: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

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第一句写竹细长挺立,出类拔萃。
第二句写竹的挺直孤傲,每枝都独立不成群的性情。
“辞卑”,谢绝低头,与后句“有节天容直”呼应。
“节”,有气节。
由于竹的气节高尚,上天也容许它直立向上。
末了一句写竹的客气,对竹发出了由衷的惊叹。

安徽当涂县北有座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彭湃。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唐代大墨客李白写有《慈姥竹》表示赞颂: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诗的意思是: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成长,把全体江岛照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环抱。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的确比凤凰的歌声要好。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特立,客气贞洁,自强自傲。
墨客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贞心常自保”的高洁情怀。

再看唐代墨客孙岘的《送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洒脱,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

诗中不仅写出了竹子形状的清秀洒脱,也写出了其脾气的洒脱超然。
赞颂竹枝劲抜,神清骨瘦;竹叶青翠,经冬不凋;竹节坚韧,遇风不折;竹影婆娑,清秀中透着几分洒脱。
表现了墨客对竹的喜好与留恋。

北宋墨客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别具一格: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王安石在青年时期便是一位爱竹、栽竹的墨客。
幼年随父王益在江南各竹区度过,任官职后,在南方各地巡视,每见竹林,每每吟诗,因此写下不少咏竹诗。
这首咏竹诗将墨客毫不服从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面。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一条小路,四座凉亭,竹影风采,兴味深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人们喜好竹直而有节,生来清瘦,更赞其越老越刚。
这实际是墨客自许。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竹与野草一起承受过雨露滋润津润,却与松柏一起耐得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关键是在这末了一句,墨客与弟弟一起坐在竹林亭下消遣,一番感叹之后,见告他弟弟,要珍惜竹,不但是享受美景,更不要乱砍,要物尽其用,让他发挥浸染。

这里有个典故:伶伦是黄帝时期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把竹送给伶伦,以学凤鸣,比喻要珍惜人才,要让人才不仅徒有其表,更要让他发挥其真实的才干。

历代文人的咏竹诗,多是赞颂竹的风骨,王安石咏竹,却多了一层意思,要惜才!

再看南宋墨客陆游的《云溪不雅观竹戏书二绝句》: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合适,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诗的意思是:竹子的气势盖过冰雪还有余,我在江边见到了它如列仙班的清瘦身影。
清寒都钻入人的骨骼之中,而竹子上一点尘埃也没有,还是那么俏丽。
溪水的反光与竹子的翠色相得益彰,走到溪桥边时竹子的美更加奇丽。
面对着这俏丽的竹子不要说不吃肉而变瘦,就算关着门饿十年也能忍受。

全篇都在赞颂冬天竹子的俏丽,结尾套用苏东坡论竹名句,表现了墨客对竹子的极度喜好之情。

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生平酷爱画竹、写竹。
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含着很强的哲理性。
他晚年时画了一幅《竹石图》,图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立,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采。
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白天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墨客生平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
“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墨客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墨客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
诗中“日写”、“夜思”阐明了写作要勤写多思的道理。
“削”“留”则启示我们写文章应删繁就简,使之脉络清晰。
“生”“熟”两词启迪我们文章要新颖新奇,不落俗套,才会成为好文章。
他曾对朋侪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
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成竹”,三是“胸无成竹”,这大概是对他的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墨客生平画竹、写竹,激情亲切赞颂竹子宁折不弯的精神。
而竹子的武断、挺立、苍劲,又正是墨客自身人格的写照。
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的那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客生平正派不阿,以是他笔下的竹子显得武断、挺立、苍劲。
竹子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又是墨客“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墨客倔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郑板桥生平坎坷,50岁才入仕途,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十二年知县,在做下层地方官时,为官清正,这期间的咏竹诗可以反响出他的“为官之道”。
如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写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他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任务。
他对百姓生活中一枝一叶的小事都十分关怀,表现了墨客对百姓的深情,实在难能名贵。
此诗借画竹陈民情,将以往咏竹诗中风骚雅士的孤芳自赏荡涤殆尽,极大地开拓了咏竹诗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