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新私塾歌⑦丨把古诗唱给你听百家姓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作品赏析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
《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
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色,《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

第一种,以先人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第二种,以先人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第十六种,随意马虎读错的的姓氏。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百家姓广场中国姓氏的书本。
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
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笔墨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 记载黄帝至春秋期间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期间,中国早起涌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
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个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管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涌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期间,贵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称于家或族。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
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主要期间,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
由于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 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环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天下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
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
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
舜帝登帝位后,仁德光彩,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宗子商均于虞,至开山祖师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
《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
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 “妫汭五姓”。
演化至汉朝,姚姓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姓。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诗人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由于内容与姓氏干系,《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来源:江西教诲网)

海峡教诲报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付丽宁、陈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