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
康有为《大同书》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
陶行知《中国教诲改造》
道德教化贵乎实施,却不贵看书,但看书能精确我们的道德不雅观念,自也很有益处。
杨贤江《答南昌钟灵秀君》
用鼓励和说服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教诲的唯一事情与全部事情可以总结在这一观点之中——道德。
[英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诲学》
在道德教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宜于孩子,又对各种年事的人来说都最为主要,那便是:绝不危害别人。乃至教人为善这一条,如果不从属于这个教训,也是虚伪的、抵牾的和有害的。
[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诲必须立足于道德和聪慧。道德是为了支撑美德,聪慧是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法国]尚福尔《格言与反省》
对你们的孩子要教之以德行,只有德行,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履历之谈。
[德国]贝多芬《遗嘱》
道德的影响是教诲的紧张任务,这种任务比一样平常的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足他们的头脑主要得多。
[俄国]乌申斯基《论德育的目的和手段》
在德育事情中,应该避免两种极度:一种极度是挫折儿童的意志,而使其盲目地服从他人的意志;另一种极度是纵容儿童为所欲为,放任他的缺陷。
[苏联]凯洛夫《教诲学》
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打仗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须要一辈子。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
西席是引路人,带个路,指明给他,不要牵着他走,或者抱着走。
成仿吾《要使学生涯泼活泼主动地学习》
当我们劝告青年不要“读去世书、去世读书、读书去世”的时候,我们接着就劝告大家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陶行知《通不通》
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星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拓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陶行知《育才十字诀》
西席之为教,不在通盘给与,而在相机勾引。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华罗庚《寄语青年人,超过华罗庚》
智力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像短间隔竞赛一样,有的人从起跑就冲刺,有的人末了冲刺,也有的人分步冲刺。因此每个人的造诣有先有后。
张焕庭《论构造主义教诲》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样平常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得到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美国]爱因斯坦《论教诲》
经由演习的聪慧乃是力量的源泉。
[美国]贝斯特《教诲的荒地》
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紧要,不要怕错,有错立时就改,恐怖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美国]李政道《希望同学们早日成才》
鼓励一样平常智力活动的方法之一便是培养一种专门的爱好。
[英国]怀特海《教诲的目的》
所有的人的心都是从同一点出发的,我们花韶光去学别人的思想,就没有韶光磨炼自己的思想,结果,学到的知识固然是多,但培养的智力却少。
[法国]卢梭《爱弥儿》
不要教儿童以科学,而是要他自己去创造科学。如果任意地教他,以西席的威信代替儿童理性的活动,则儿童理性停滞活动,而成为他人见地的玩物。
[法国]卢梭《爱弥儿》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纵然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损失。
[德国]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愈强烈。要达到这准确,就须对所该当爱好的事物全体所由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透彻的知识。
[意大利]达·芬奇《条记》
学生还没有具备应有的知识作为节制知识的工具,西席却不断塞给他们各类新的知识……这样的学生宛如彷佛一个没有牙齿的人,不得不不求甚解,起初感到不舒畅,往后就害起病来,什么也不能吃了。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西席的一百条建议》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创造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只管即便使你的学生看到、觉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涌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西席的一百条建议》
要努力使学生把得到知识不当成终极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去世的学问。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西席的一百条建议》
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繁芜性和丰富性。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西席的一百条建议》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智力冷漠、智力情绪贫乏——所有这统统都把对付聪慧、新鲜事物、思维和认识的财富与美的敏感性弄得有点迟缓了。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诲的艺术》
每一个西席都该当成为学生聪慧和能干的启迪者。这是一条规则,不遵守这条规则,学校就会不成其为学校。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诲的艺术》
求学的希望应该彻底在学生身上引发出来,科目的观点应该彻底印入学生的脑际。
[捷克]夸美纽斯《大传授教化论》
精确的教诲青年,并不在于将不同作家的形形色色的词句、名言、见地满盈青年的头脑,而在于发展他们的理解事物的能力,使这种能力像一个活的泉眼一样能流出一道水流。
[捷克]夸美纽斯《大传授教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