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
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厚淳厚,女青年俊秀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墨客形象。墨客“我”的形象也便是抒怀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
剖析方法
1. 要对墨客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空想抱负等有所理解。
2. 抓抒怀主人公的措辞神态、动作、生理。
3. 剖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主要词语,利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墨客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剖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剖析,把稳要环绕“墨客形象”这个中央来写。如果诗歌利用了一些艺术手腕,也可以概括所利用的描写手腕。
③概括情绪。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绪。
★★经典例题★★
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天子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墨客什么样的性情?请加以剖析。(6分)
【答案】①忠于国家,羞辱豪迈。只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哀落泪。③肚量胸襟博大,顾整年夜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整年夜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哀落泪。苏轼兄弟情意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只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生平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动听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不雅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二、(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放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 歌
张 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昼寝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
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事情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2.这首诗通过范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光鲜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详细赏析。
【答案】2.①墨客刻画了一个艰费力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墨客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范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困难,突出劳作的艰巨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困难,生活悲惨。
【解析】本题稽核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哀求,如本题哀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剖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腕。
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述,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个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只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由于他们已被剥削得空空如也,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备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
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范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墨客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三、(2018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渡黄河
范 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3.本诗中刻画了一个若何的墨客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墨客形象。墨客以渡河之危险与困难喻国家之危局与世事的困难,描述了环境的荒凉冷落喻国家民族的衰落,以一句讯问表达了对国家、公民命运的忧虑。
【解析】本题稽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在此根本上,概括墨客形象,再作简要剖析。
四、(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水沉:指沉水喷鼻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2.这首词中塑造了若何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1)词中塑造了一个闲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形象。(2)①上片用环境描写陪衬人物:琴棋、熏喷鼻香之家写其情趣文雅,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脾气沉静。②下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愉快好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
【解析】本题稽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立足于原词,并对原词有一定的理解。第一问根据词中的“碧纱窗下水沉烟”“玉盆纤手弄清泉”等句可知,这是一个闺中女子的形象,然后根据词中的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总结出这个少女的特点是:娴静、活泼、热爱生活等。第二问应是从手腕角度作答,个中要明确诗歌常用的手腕或技巧,本词中,上片重点写了庭院和景致,属于陪衬人物;下片写少女“纤手弄清泉”,属于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根据以上剖析作答,意思对即可。
★★实战演习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中洲
姚 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喷鼻香清透紫绡裙①。
相逢未暇论奇字②,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绡裙:一种薄裙。②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不能用六书偏旁推之,早已失落传。
2.本诗中的“访者”是一个若何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答案】2.“访者”是一个充满意趣、志向高雅的形象。访者不在晴日探友,反而在雨中拜访,与“雪夜访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颇富任性与情趣。其余,他本是为了和好友磋商“奇字”,但却未及互换就与朋侪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高雅的志向。(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稽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绪,然后捉住诗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词句理解,剖析个中能表现人物哪个方面的特点?用什么词评价?末了综合起来,表述形式可以采取“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述时要捉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色的词,概括时点要全。如果是赏析,概括评价完后还要结合详细诗句来剖析。本题哀求剖析“访者”的形象。“踏雨来敲竹下门”,访者不在晴日探友,反而在雨中拜访,颇有情趣。“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他原来是为了和好友磋商“奇字”,但没来得及互换就与朋侪急忙走向水边去看白云,能看出“访者”志向高雅。总体而来,“访者”是一个充满意趣,志向高雅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古诗
[南朝]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幕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注]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生不忘。”
请结合全诗概括剖析少年英雄的形象。
【答案】①来历非凡:来自幽并,豪侠尚武。②英姿飒爽:携弓负箭,装扮服装非凡。③骑射精妙(或身手高强):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箭入石梁,臂力大;能射鸟目,射术精。④空想崇高:渴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
【解析】本题稽核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哀求,,然后依据诗句明确身份,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和山西一带,二州民俗刁悍,自古多豪侠年夜方之士,以是鲍照借托出自幽并的少年英雄,以表现其来历非凡”;“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此二句说此少年的毡制腰袋上系着两只弓袋,雕花的弓袋上插着用象牙装饰的弓。这是任武少年装扮服装的紧张特色,表现此少年英雄的飒爽英姿,也暗示了他的勇武强建;“飞鞚越平陆”,此句正面描述英雄在兽肥草短的畅好春色背景下跑马如飞,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壮形象;“朝游”二句则更详细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这里借以形容少年英雄有景公般的强劲膂力和劲硬锐利的弓箭;“惊雀”句,这里借以表明此少年有后羿般的精妙射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是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愿分符而为郡守,立功杀敌,奋战疆场,表现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奋战疆场的形象特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落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年夜方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余年。
6.作品中的墨客有哪些形象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6.①壮志难酬。墨客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落麦野中”老去。
②迟暮悲哀。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晚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朋侪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题稽核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不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捉住诗句中的情绪关键词进行剖析。首联和领联,通过自己年轻和年迈的比拟,表达了墨客壮志难酬的感慨;把稳“孤”“华发”等字眼。颈联,“身老桑村落麦野中”表达了墨客年华老去的迟暮之感。尾联写怀念好友,“与谁同”一语表达了墨客的孤独寂寞之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内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①内人: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诗歌塑造了一个若何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剖析。
【答案】边幅病态怪异,性情保持不懈。用描写刻画外面,用比喻突出性情。
【解析】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髯毛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突出,比那秃顶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听凭严霜侵袭、暴雨打击,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丢脸出词人边幅病态怪异,性情却保持不懈的形象。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②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平凡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③。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④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③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④熏风:东熏风。
上少焉画了词人若何的自我形象?利用了什么手腕?
【答案】边幅病态怪异,性情保持不懈。用描写刻画外面,用比喻突出性情。
【解析】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髯毛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突出,比那秃顶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听凭严霜侵袭、暴雨打击,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丢脸出词人边幅病态怪异,性情却保持不懈的形象。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葵扇
(清)陈恭尹
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谁结轻丝裁作月?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
声价顿能添,安石①风骚久不传。寂寞空斋谁是伴?翩翩。荷叶喷鼻香来亦有时。
【注】①安石:指谢安,晋代宰相,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村落夫有罢中宿县(今广东清新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个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二、本词刻画了一个若何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若何的品质?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剖析。
【答案】本词写词人独处书斋,在淡淡的荷喷鼻香环抱中,手摇葵扇纳凉的样子,刻画出一个朴实自然、风姿翩翩、清闲高雅的词人形象;“安石风骚久不传”,却在自己这里得到了延续,表达了对质朴、清高品质的坚守,对随波逐流、追求浮华世风的行为的反对。
【解析】把稳人物形象的特色“朴实自然、风姿翩翩、清闲高雅”,表达的情绪是“朴实、清高品质的坚守,对随波逐流、追求浮华世风的行为的反对”。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秋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 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日,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玄门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羽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剖析。(6分)
【答案】①漫游流落者。杜诗中以“秋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流落的形象,与李诗中神往天姥山的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流落形象是同等的。②寻道求仙者。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塑造了热心求道、喜好炼丹的李白形象,与李诗中梦游瑶池、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李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愉快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 本题稽核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题干哀求比较两首诗中形象的相同之处。从“尚秋蓬”可以看出李白漫游流落的形象,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个“游”字则可以看出二者形象的相同之处。“未就丹砂愧葛洪”一句,结合注释可知,李白喜好寻道求仙,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则紧张写他游瑶池、访仙山等,可见二者在寻道求仙这一形象方面也是相同的。再看末了两句中“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由此可知李白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末了一句则可以看出二者在这一点上也是相同的。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①
楼上久踟蹰,地远身孤。拟将干瘪吊三闾②。自是长安③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肃清,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①张舜民,邻州(今陕西彬县》人。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郴州(今湖南),途经岳阳楼时所作。②三闾:战国时楚国某地三个大姓家族的总称。屈原被贬后曾任三闾大夫,掌管其宗族事务,故后世以此代指屈原。⑧长安:唐朝初期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唐往后诗词中,常以“长安”代指当朝首都、国君,这里借指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上片开头三句(“楼上……三闾”)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被贬僻远之地,②徘徊高楼之上,⑧形容干瘪,④内心悲愤苦闷。
【解析】此题稽核对词塑造人物形象的剖析,词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润色词,须要根据词人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详细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剖析。把稳文中的关键词语,虽然让概括的是前三句,但也可结合文的后面部分概括。诗中的紧张词语有“踟躇”“地远”“孤”“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