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是唐代大墨客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抒怀主人公看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主人公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范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陪衬出凄凉的氛围,加上墨客奇丽的想象和对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全诗风格凄婉,意境凄凉。在形式上,此诗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应是一篇侧重作品形式特色的席间唱和诗。
译文
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通亮透彻。
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
彼此相思彼此牵挂,却不知相见是何日。
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以为情何以堪。
若是有人能置身于我的心境,定然会明白这种相思之苦。
总是想你的时候便总会在面前忆起你的样子容貌和从前各类。
有时想起你来更是陷入个中,思念无休无止似没有尽头。
如果早知道你这般引人顾虑,还不如当初没有与你相识。
注释
⑴三五七言:一种诗歌体式,全篇三言、五言、七言各两句,故名。
⑵寒鸦:《本草大纲》:“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赏析
此诗抒发闺中女子独居无伴的精神苦闷。诗从节物风光起兴,以深闺女子的口吻说出,写她深秋之夜独坐闺中,对月怀人,面对良辰美景,深感时不我待,红颜零落,难以为情。这样的主题和意思并不始于此诗,而是始于鲍照的拟乐府《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情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姿林,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这首《代夜坐吟》描写闺中夜坐,思念所欢。后来李白亦仿其意,作《夜坐吟》,言男女爱情,情投意合。李贺乐府名篇《夜坐吟》,境界和意思也是从中化出,而文情更艳。全诗备言闺情,极夸年夜想象之能事,开头回顾情郎前此去时之情形,因其不来而追思之,遂有无限深情。中间写严霜倒飞,夜色深奥深厚,寒气凝重,以此见独居之苦、遇合之难、睽离之易,通篇总是思而不见之意。李白、李贺二诗中都有一个满心悲苦,独坐闺房的少妇形象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从内容上看,李白这首《三五七言》诗是他另一种版本的《夜坐吟》,虽是一样平常的即景生情的格套,但是咏叹的调子之中也含有对道理的沉思,然而又没有纯挚言理诗那种理不胜情,气不胜辞的不敷,形象丰满,情绪饱满,语意蕴藉,不失落为一首难得的佳作。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墨客的创作意图本是侧重作品的形式特色,即只要知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哀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由于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色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扫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墨客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定,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详细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此诗纵然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终极确立了“三五七言”诗体的独特地位,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这不仅是由于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运用三五七字句式的履历,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巧利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
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有人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郭绍虞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墨客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如斯,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而学界对李白《三五七言》这首诗的创作契机有不同的意见。清乾隆帝选的《唐宋诗醇》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墨客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之不已,故作此诗,解为李白的思家念亲之作。若是将此诗放入到全部的李白作品当中,作综合的宏不雅观的稽核,从李白作品的相互关系及李白作诗的内在规律、一样平常特点等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就会创造,李白此诗原是一首言情之作,其主旨是闺中望远。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神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墨客,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墨客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异,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天子(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豁达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