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多朋友印象最深的,该当还是郭襄念的一句诗。《神雕侠侣》末了一集,小龙女终于和杨过有情人成家眷,大伙目送着夫妻二人骑上大雕远去。此时一贯对杨过故意的郭襄,不无伤感地念了一句:相思相示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古诗词迷对这句诗自然不陌生,但很多不理解它的人,的确是由于金庸这部小说才知道有这么一句诗,以是说这诗算是被金庸捧红了。遗憾的是很多朋友常常挂在嘴边,却不但不知出处,还理解错了意思。
前半句自然很好理解,是说自己往后会想对方,此一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后半句,不少朋友看到“难为情”一句,就认为郭襄以为自己爱上了早就娶妻的杨大哥,以为很不好意思,以是就“难为情”了。事实上,只要细细想一下,郭襄对爱情的不雅观点实在一贯很明确,爱心中所爱,不为世俗所牵绊,这样理解并不符合她的性情。
实在这句诗出自唐代大墨客李白的名篇,要理解它我们还是要从原诗中找答案,且看:
《三五七言》(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示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民气,还(何)如当初不相识。
这首诗的构造和标题看上去,实在都有点儿怪。从构造上来看,它是非句相接,彷佛并没有古典诗的对仗构造。而标题也是因构造而来,由于三五七言都有,以是叫这个名字。虽然有点儿怪,但大家别鄙视了它在诗坛的地位,它是李白难得的情诗名篇,后人还把它改成了古曲《秋风词》,流传至今。
从诗的大意来看,这是一首相思情诗,一个秋夜下,李白想起远方的佳人,相思难耐写下这首诗。“相思相示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两句的意思是:分开后我忍受着这样相思,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在这样清冷的秋夜里,这刻骨的相思让此时的我不堪承受。
以是,“难为情”在这里的意思是感情上承受不了,也可以大略地理解为情何以堪,构造上该当是:被感情所难。
这种用法在古诗词里是很常见的。比如唐代大墨客韩愈在其名作《桃源图》中,就曾写道: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去难为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离去让人不堪承受。在宋代它也是作这种用法,陆游曾写“莫登楼,茫茫芳草难为情”,也是一样的意思。除此以外,明代文人刘基在《旅兴》一诗中,也写道:“太息以终宵,展转难为情”,也是一样的抒写情绪上承受不了的羁旅之愁。
而“难为情”作不好意思来理解,最早始见于清朝文学家文康的《金玉缘》,个中写道:“他决然不受,那时彼此都难为情”。自此,这一意思就被广泛利用,直到当代口语文中。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郭襄念的这首诗,实在就能感想熏染到她当时的那种繁芜的心情。对杨过有爱,却始终爱在心口难开,“此时此夜难为情”实在便是她在内心的表白。不少较真的诗友认为,当时送别并非在夜色中,金庸为何非要用这一句,“此时此夜”有点儿不应景?这话说得不假,但笔者在古典诗词中找了一圈,硬是没有找到比它更适宜描写郭襄此时心境的诗句了,可见金庸师长西席选诗词都是花了心思的。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被拍了几版,末了这句诗都按照原著保留了。
这次分别后,按金庸小说中的脉络,郭襄于18岁离家出门游历,生平追寻神雕侠未果。末了在40岁放下统统,出家为尼,终生不嫁。都说她是“一见杨过误终生”,余生郭襄带着让她难以承受的相思,伴着青灯度日,完备没了当年初入江湖时的天真烂漫,当真是令人一声嗟叹。这两句诗,大家现在理解了吗?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