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古语中有开头、初始之意,“五”与“午”相通,“端午”也便是“初五”。据晋代人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干系,由“龙仙游”祭龙仪式演化而来,既涵盖星象文化内涵,也糅杂多种民俗风尚,从端午节的一项记录中可见一斑——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屈原日、解粽节等二十多种,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可谓冠绝群节。
在漫长的历史中,端午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深受百姓追捧与喜好,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民俗。作为中国首个入选天下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从历代诗词中,不乏端午节民俗作品,可以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资料图,新华社 郭德鑫 作)
刘禹锡不雅观龙舟竞渡——“乱流齐进声轰然”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第一大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
“龙舟竞渡”在战国时期已成习俗。听说,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被贬黜流放,哀于国亡,自沉汨罗江。听闻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组织营救,争相划船进入茫茫洞庭湖探求屈原。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在急鼓声中划独木舟,后来发展成了赛龙舟习俗。
唐代墨客文秀作《端午》便点明了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中不雅观点言简意深——只管后人不断祭奠,但屈原沉江的冤屈,却无法得到舒展。
同为唐代墨客,以一首《陋室铭》有名于世的刘禹锡,则描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大场景。刘禹锡在《竞渡曲》中写道:“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端午节,沅江上到处是彩舟,船桨拍打,鼓声隆隆,舟如蛟龙脊鳍摆动。刘禹锡还提到,也便是自屈原(字灵均)悲歌开始,竞渡成为一种习俗。
宋明之际,也不乏描写端午节竞渡的作品,读来如临其境。宋代词人黄裳作《减字木兰花·竞渡》,写道“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明代墨客边贡作《午日不雅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由此可见,千百年来,赛龙舟一贯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盛大习俗。
欧阳修爱吃粽子——“五色新丝缠角粽”
中华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美食,端午节吃粽子,令人大快朵颐。
据考证,粽子最早涌如今春秋早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紧张用来祭祖和敬神。晋代之后,粽子开始成为端午节美食——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走上老百姓餐桌,不仅在民间盛行,更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依据饮食习气不同,粽子也分北方咸粽和南方甜粽两大类。
宋代文豪欧阳修喜好吃粽子,他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记录了包粽子的“文艺范儿”:“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端午之际,正是石榴花开的时令,石榴花红艳似火,杨柳被小雨湿润垂下,人们用五彩的丝线缠绕出多角的粽子,煮熟了放在盘子里送来。
不仅欧阳修,南宋爱国墨客陆游也有相同喜好。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归隐时,于端午节作了一首《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落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遍野,山村落里一片美景。陆游吃了两只角的粽子,帽子上插着艾草,忙着配药方,只希望一年安然无事。忙完这些事,已然夕阳西下,高兴地饮酒吃菜吧。
吃粽子离不开美酒,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也写到:“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喷鼻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宋代墨客王珪,则在《端午内中帖子词·太上皇后阁》描述了皇家吃粽子的华美场景:“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喷鼻香。试向濯龙门上望,不教车马胜南阳”。
文天祥挂艾草——“赠我一枝艾”
在中国古人看来,端午节阳气兴旺,菖蒲和艾草成长茂盛,且具有辟邪防蚊虫浸染,便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的习俗,端午节也自然有了菖蒲节、艾节别称。
唐代墨客殷尧藩借艾草感叹人生易老,他在《端午日》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少年时期不识愁滋味,每逢佳节总是愉快愉悦;如今岁月老去,逢节日总要生出许多感慨。不想效仿悬挂艾草驱邪了,只希望饮下一杯蒲酒,希望天下太平。
宋代爱国墨客文天祥曾作《端午即事》,也提到了端午节赠艾草的习俗:“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赤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首诗作有一个分外背景,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镇江逃脱,被谣言诬,为明心志,借屈原事,愤笔写成。大意是: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我一贯艾草,过去的旧人已无法相见,新结交的朋友阔别身边。文天祥以屈原为榜样,内心依然有“赤心照夙昔”的壮志豪情。
元明之际的词人舒頔,在《小重山·端午》对挂菖蒲艾草也有描述:“碧艾喷鼻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采撷艾草菖蒲一片繁忙,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都在高高兴兴准备过端午节。舒頔却内心惆怅,谁在此时会吊唁屈原呢?
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草,从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陆游、文天祥等大家的诗词中,我们感想熏染了端午节文化的力量。这些作品虽尘封已久,却足以入木三分,超过千年,成为冲动并塑造中国人独特精神气质的文化载体。端午节来临,不妨循着这些文化符号,体验传统民俗,创造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