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唐寅 绢本淡设色 纵72.5厘米 横34.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绘崇山峻岭,绝壁陡险,山崖间老树虬曲,枝叶苍茂,岩隙清泉下泻。
两位“高士”坐石上,正陶醉于山水之间。
近处的树木蟠曲槎桠,赶过半空,皆夹叶,敷以淡彩。
远处树木用水墨点叶,树头倾斜,作风吹之状。
上方山势险要,用苗条的线条画出山的轮廓,以斧劈皴单层刷染,表现出了坚硬的石质。
全体画面明快、滋润津润、刚特立媚。

在画的右上角题诗曰:“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采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245 《落霞孤鹜图》

绘画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八明代 三

明 唐寅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 横105.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描述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不雅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

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表示他倾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

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
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

246 《山路松声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94.5厘米 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若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巧,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

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光荣丰富无穷。
用笔抑扬迁移转变,遒劲飞舞,奥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
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想熏染。

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
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247 《步溪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59厘米 横84.3l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是一个饱尝了情面冷暖的滋味的画家,后来家里变得“僮仆据案,夫妻反目,归有狞狗,当门而噬”。
画家在给文徵明的信中说:“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
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
”唐寅在山水画方面具有很深的成绩。
他将北宋郭熙的全山全景、弯曲奇险、严密劲健的特点,与南宋刘松年、李唐以小见大、以白计黑、简洁明快的手腕有机的领悟在一起,创造了自身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艺术格调。

《步溪图》即是表示唐寅这种风格的山水画佳作。

248 《事茗图》

明 唐寅 卷 纸本设色 纵31.1厘米 横10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吴趋唐寅。
”后纸有陆粲于嘉靖乙末写的“事茗辩”,文中读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王宠为唐寅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

此图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并描述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
作品描述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清闲生活。
景物设置幽雅宁静,住所前临峭壁、巨石、背靠高山、流泉,庄外溪水潺溪,绿树掩映。

249 《桐山图》

明 唐寅 卷 纸本设色 纵31厘米 横13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自题诗一首:“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
君今自称亦私淑,渔钩须当借一湾。
吴门唐寅作桐山图。
”(个中“钩”当为“钓”)后纸有文徵明、蔡羽、王宠等14家题记。

据自题诗,知桐山为淮河发源地。
画面山川平远,近处崖壁数重,间植桐树,水流湍急,应即桐山;右边江面一望无际,远方一抹山峦,当是淮河。

此图画法也甚细秀,山石用淡墨细线、秀润中锋勾出轮廓后,再作周详的皴染,皴法揉合斧劈、披麻、乱柴诸皴,灵巧而不定型,渲染轻淡又富层次,融和中见变革。

250 《杏花茅屋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47.8厘米 横7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曾从苏州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示。
他的绘画在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管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本色,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

《杏花茅屋图》是他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
画中嵬峨的山峰,叠叠泉流,摇荡的松树,支配合理,意境清远,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表示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

251 《高山奇树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22厘米 横6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旷代才子,在琴棋字画方面均有很深的成绩,尤其在山水画方面,他那才子型的才思敏捷与自由洒脱的思维办法,更是造就了他那洒脱的笔法墨法以及独特风格。

《高山奇树图》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奥妙的山水画精品。
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较为清淡而湿润,枝叶浓密,别有情致。
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
水天相连,意境高远。

252 《湖山一览图》

明 唐寅 纸本淡设色 纵135.9厘米 横56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此画表现了江南奇丽明净的湖光山色,自题诗云:“彤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
”画面的清空境界,表示了诗意和作者的审美感情。

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
所绘景致,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融而为一。
画面前景结聚密集,后面淡荡空旷,中间大块空缺,近景与远景开合对应,十分和谐统一。

253 《春山伴侣图》

明 唐寅 纸本墨笔 纵82厘米 横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全用水墨,仅一叟衣袍醮以淡赤色。
图中曲栏掩映,杂树绽青,春山含笑,高士临流,给人以阳和日暖之感。
山峦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着意于水墨渲染,加倍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

画上题有: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

此图位置经营,如树木偃仰,人屋安顿,泉石错落,山路迂回,都别具匠心,和一样平常大略单纯的文人山水画不一样,尤其是全图笔墨隐约可见宋代山水画的骨骼,真可谓“北人南相”。

254 《悟阳子养性图》

明 唐寅 纸本水墨 纵29.5厘米 横103.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奥深厚。
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喷鼻香炉及文房用具。
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抱,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
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

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

​ 255 《玉洞仙缘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67厘米 横6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述阔别尘埃的人间瑶池。
画面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时隐时显。
溪水潺溪的溶洞前,一士人临流操琴,熏陶于自然美景之中, 瑰丽多姿的山川景致和乐在个中的生活情趣,展开出了士大夫空想的隐逸环境。

此画取景宏阔,构造严整,数重山峦脉络清晰,楼阁树石支配有序,境界显得幽深又高远,繁芜而不失落明畅。
笔墨、设色紧张利用传统的青绿法,同时融以周详的皴法,并追求色调和谐,在宗南宋赵伯驹的根本上有所变革,在明代青绿山水方面是最具新意的。

256 《桃村落草堂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50厘米 横5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述的是一幅幽深静逸的隐居环境。
草堂位于山坳。
其后是桃林一片,溪流出其下,有一童子踞溪侧洗砚。
更上则高岭白云,丛树列布,极幽深之致。
整幅画意境如诗入仙,画法风雅工瑾,细致入微。
通幅大青绿着色,色彩艳丽深重。

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说:“设色不以深浅难堪,难于色彩相合,合则神气生动。
”这幅画是把滴翠的石绿、秀雅的淡赭、温润的墨色,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一种不媚不俗的艺术效果。

257 《莲溪渔隐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26.5厘米 横66.3厘米

此画描述的是青绿平远山水。
前景是坡岸、湖水、人家。
中段平水漫漫,对岸山前村落舍,远山连连。
在布局上,清新旷远,前景、中景、远景,错落有致。
笔法工致不失落仇英工细谨严的风致,但又有洒脱意趣,前景的工细浓丽与远景的润泽简淡,使这幅莲溪渔隐图景在清旷奇丽中闪现出文人画的妍雅温润的意趣。

《莲溪渔隐图》有着其简淡率意的一壁。
从题款“仇英实父制”五字来看,这是一幅画家自娱作品。
没受主顾限定,故整幅作品在工细中显现出洒脱意趣,实为仇英绘画作品中的佳构之作。

258 《桃源瑶池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75厘米 横66.7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
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

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
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述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
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
显示了仇英精湛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

259 《归汾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2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山西汾河流域景致。
主人公着红袍官服,策马行进在路上,沿途丘陵起伏,垂柳成行,城阙、校场、村落舍、板桥隐现其间,境界透出归汾者返回家乡的亲切情思。

此图作小青绿,画法较为疏简。
山石简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轻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放,敷色也清淡。
作品景致疏旷清远,线条尖劲简练,笔法工致中见简逸,色彩清丽中见明快。
董其昌对他的青绿山水深为叹服。

260 《仙山楼阁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31.7厘米 横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即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
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不雅观望山景。
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
而构图旁边对称,趋于平衡,打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蕴藉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

如杨翰在《扫石轩画谈》中所评:“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

261 《清明上河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 横987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幅《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明代江南社会的城村落夫民生活实景。

以仇英名款涌现的《清明上河图》传世的目前所知原藏清内府的有两本,《石渠宝芨》初编著录一本原藏重华宫,题名“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本幅即为《石渠宝芨》所著录的。

仇英与张择端一样,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热闹骚动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伟大,气势雄伟,虽然在艺术性和史料代价上难以与张择真个《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却也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尚画。

262 《仿米山水图》

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下方坡阜高树,一人站立树下远眺。
隔湖上方云林列布,溪桥幽阗。
用笔苍逸,已经出文门法度之外,陈淳从前的山水学黄公望、王蒙,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底,中年往后效法宋代的米友仁,元代的高克恭;其水墨淋漓,极高远之致,意境独造。

此图绘远山苍润,山石树木皆受米友仁画风之影响,近树虬曲,用笔湿润苍逸。

263 《竹林长夏图》

明 陆治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75.5厘米

此图为描述一老者坐于一奇峰下竹林边纳凉的青绿山水画。
画面右上方一交错扭动的奇峰直插天空,峰上一幽深的石涧,一股清泉蜿蜒流出,在前方化为细瀑泻入山峪之中。
奇峰下轻烟环抱,远方隐约着几座山巅,开阔而幽深的竹林,远处小溪缓缓流淌。

全体画面虽取竖直布局,但境界开阔,环境清幽,景物虽多,但主次分明,支配有序,可谓在构图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

画中用笔细劲精严,浓墨勾皴,淡墨轻染,设色明艳,风格整秀。

264 《幽居乐事图》

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画法简逸,描述的是渔父、放鸭、听雨、踏雪等村落居乐事。
个中“渔父”一图,画渔夫们在水上捕鱼,水波滟潋,细柳飘浮,芦苇摇荡,一幅幽美的渔民生活图景。
“放鸭”一幅也别有情致,河中的鸭子情态各具,画法简率,意境清美。
“听雨”画大雨滂沱,狂风大作,雨中一人正撑伞而行,低头躬身,行步困难,整幅作品将风雨大作的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踏雪”一幅也很有情趣,一父老正携书童顶雪在雪地行走,是一幅范例的文人生活趣图。

画法粗简,皴染结合,背景晕染得体,画境高寒。

265 《三峰春色图》

明 陆治 纸本设色 纵135.3厘米 横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1496—1576),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由于居住在太湖的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在支硎山中。
他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主要学生,诗、文、书、画都有相称的成绩。
“其于图画之学,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师长西席埒”。
在花鸟画方面,与文徵明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陈淳同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能创立自己的风格。

《三峰春色图》设色清淡,勾皴结合,山石树枝层层勾勒,层次井然,奇丽清雅。

266 《水阁读书图》

明 陈铎 纸本设色 纵174厘米 横76.8厘米 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此图青绿设色,颇多赵孟頫、文徵明影响而又自出机杼。
整幅作品构造繁复而秀整,笔法尖峭,赋色雅丽,远峰则以意笔为之。
画面既重视色彩的比拟效果,有能通过清幽的环境描述给人以音响的遐想,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作者立像中那种摆脱尘嚣缰索、陶然世外的高人雅境。

陈铎的作品带有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理特色——追求和标榜清高的隐居不仕的生活,从《水阁读书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的这一特点。

267 《万松小筑图》

明 居节 纸本设色 纵61.5厘米 横2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居节,生卒年无记载。
字士贞,号商谷,西昌逸士,江苏吴(今苏州)人。
少年时从文徵明习画,山水画分法简远,有宋人之风。
晚年居虎丘平塘,萧然自适,吟咏、诗画自若,或绝粮,则旦起写《疏松远岫图》一幅,令童子易米以饮。
著有《牧豕集》传世。
约活动于嘉靖至万历年间。
《万松小筑图》构图严谨,疏落有致,远处瀑布倾泻而来,山势高远平坦;近处树木劲虬,苍润秀泽,掩映在树阴中的山间房舍若隐若现,正在缓步过桥的人物清晰可辨,神态安然,似在双手抱拳见礼,房舍门口早有人前来迎候。

268 《潮满春江图》

明 居节 纸本水墨 纵47.5厘米 横26.2厘米 镇江市博物馆藏

《潮满春江图》是画家的传世作品,个中部空缺,以虚带实,意为茫茫江水,下部坡坨断续,野树参差。
小舟停靠。
得江南江汊野趣。
上部群峦叠嶂,云岚缥缈。
山头用重墨点拈以外,远山近山均施淡墨,意境清旷。

自题七绝一首:“潮满春江澹不流,东风扇暖柳初柔,夕阳遥见青山色,吹破浮云落小舟。

269 《山水图》

明 王问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问(1497—1576)字子裕,学者称仲山师长西席,江苏无锡人。
善绘事,点染山水,极苍古。

这是一幅苗条条的山水画,纵横比例是3.5比1,在构图上有一定的难度。
作品的右部是山溪水,上部和下部是山峦。
上部的主峰画得挺立劲秀,下部的山峦画得比较平坦,加之中间又被房舍和树木隔开,使此作品既有平远之态,又有高远之势。
由于恰到好处地利用了黑白关系,此画显得生动无比。

270 《设色山水图》

明 文嘉 纸本设色 纵76.7厘米 横3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嘉(1501—1583),字休丞,号文水,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吴门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次子。
《设色山水图》画树石屋宇,仍是家法。
文嘉精于鉴古,临古之功也深,画风传乃父衣钵,惟所闻古人名迹至多,故下笔能脱去习俗,颇不易得。

整幅作品,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买卖,用笔疏简秀润,意境清远,颇得董源之笔意。

271 《江南春色图》

明 文嘉 纸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108厘米

文嘉继续家学,画得其父一体,精山水,疏秀似倪云林而有肉,着色山水有幽淡之致。

此图画柳堤亭桥,春水淡荡,游人熙攘。
勾皴染色,饰小圆苔点,十分工丽。

画上自题七言诗一首,末署“茂苑文嘉画并题”,下钤“文水”印,卷尾钤“文休承”印。
首尾钤“樵喷鼻香阁字画印”、“永安沈氏藏字画印”、“贰虚堂祖氏珍藏字画印”、“求是斋珍藏印”、“琴山审定”等鉴藏印。

272 《武当南岭霁雪图》

明 谢时臣 纸本设色 纵296厘米 横100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谢时臣(1488—1567),号樗仙,吴(苏州)人。
是沈周、文徵明往后的吴派名家。
善山水,得石田意而有变革,笔势纵横,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其洒脱。
尤善画水,江河湖海,各类皆妙。

此画描述的是武当山南岭雪后的情景,为大章法淡着色的山水画。

自识:“写乾坤名胜四景,景皆予曾亲览,历历在目者。
”按其自识当为四幅,现仅见此幅作品。
峰峦山石皆留白,天空用淡墨烘染,屋宇亭台均不见瓴,以示积雪之厚。
栈道上,前呼后拥的行旅,也极尽生动之致,于画面的生动,增长色彩。

273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8.9厘米 横31.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描述的是高山峻岭的郁茂之景象。
但见飞瀑百丈,落纸有声。
笔法粗壮。

在艺术表现手腕上,这幅作品取全景式构图,上方重峦叠嶂,奇峰突兀;中部云岚浮动,林木葱郁,画家着力描写了画面中部的数株大树,树干用笔苍劲,树叶点染结合,一派葱郁之景象。
下部飞瀑倾泻,瀑布对面的山坡之上,用笔细劲。
整幅作品巨嶂大轴,气势雄伟,笔致墨韵浑然天成。
表现出了夏山飞瀑的气势和壮美。

274 《溪山秋晚图》

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5厘米 横72.5l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谢时臣兼浙派和吴派画风,生平最爱画山水,他的作品构图新颖,笔墨洒脱,纵横自若,他把稳接管了吴派画家清新秀润的特点,力求战胜有些浙派画家一触即发与刻露的弊病,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

这幅作品,从山麓到山巅,重岗复岭,松木葱郁,崖岩绝壁,中留空隙,显出了山势的高远,中段的横桥,为对山来回的道路。
自天而挂的瀑布真正是“疑如银河落九天”,在画家的笔下显得非常有气势。

275 《太行晴雪图》

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 纵231厘米 横165.6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谢时臣尤其长于画水,在表现瀑布上有上乘功力。
之外,江河湖海,各类借妙。
笔墨纵横自若,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
不过,谢时臣在刻画局部时,有时不足精微,短缺秀韵。

他的传世作品多为水墨立轴,《太行时晴图》是一幅构图饱满的山水画作品。
画中山石林立,树木苍翠,层崖排列有序,的确是谢时臣的传世佳作。

276 《杜陵诗意图册》

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或墨笔8开 纵22.3厘米 横18.6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杜陵即唐朝大墨客杜甫,此山水册各图无根据杜诗之意而作,诗画双绝,令人击节叹赏。
引首有明文徵明隶书题四字图名。
每开对幅有支恒荣楷书杜诗各一首。

此图册构图均极尽巧思,繁复精整,层次多变。
用笔苍劲古朴,墨色蕴藉氤氲,点景人物选型古拙清雅,尺幅间亦能曲尽草木之态、诗情之妙,是谢氏山水的代表作。

277 《仿卢鸿堂十景图》

明 谢时臣 绢本墨笔 书页 每开23厘米 横36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谢时臣喜好画樊篱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这也是外兼戴进、吴伟两派所致。
凡长卷巨幛,出笔纵横自若,颇具魄力,风格介于“吴派”和“浙派”之间。
其人物近学吴伟,远宗李公麟,线条劲细洒脱。

《仿卢鸿堂十景图》为谢氏临写古本卢鸿草堂十景册,画法奇古,笔墨简练而朴茂,每开以篆书和隶书题写景名,末页署款,左上题“草堂”,下钤“谢思忠氏”,旁边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宝玺。

278 《樵谷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9.2厘米 横46.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隐士,又号葆生,摄山老农,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文徵明侄子。
山水、人物师王叔明,笔力清劲,岩峦郁茂。

《樵谷图》描述的是意境清幽的山水景致。
画面上古松葱郁,枝干遒劲,买卖昂然。
溪水蜿蜒从山中而出,似闻淙淙水声。
溪边有一院落茅舍,后山头草木回春,烟气苍茫。

整幅作品富有山村落生活气息。
墨笔细润、松秀,构图自然,毫无矫造而得野趣。

279 《万壑松风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104.7厘米 横25.8厘米

画面上松竹茅堂,上方山峦层叠,全仿王叔明笔法。
此图描述的是山川高远之景象,近景高树挺直,枝叶婆娑多姿。
树荫蔽处是山间茅堂。
皴法周详秀润。
小径蜿蜒出没于山间,山松飒立,随风飘摇有声。
远山层峦起伏,巍峨宏伟,山石之披麻皴圆润细腻 ,松树的点、线组合有致。

整幅画面气势雄伟,万壑松风,一派郁然深秀的山川图景

280 《湘潭云暮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143.5厘米 横3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的山水、人物师元代山水画四家之一王蒙。
他的山水,纵逸婀娜,俊峭多姿,得意之作,每每写景稠密,布局繁复,路径迂回,皴用多家,能画得烟霭微茫,曲尽山林的幽致。

此图描述的是湘潭云暮之景,画家手腕非常简洁,山峦用披麻皴柔和圆浑。
树木的勾撇点染,笔力清新,墨色滋润津润,这与另日常平常常用的尖峭峻利的笔法稍异。

全图画格清秀明润,与文徵明的风格附近。

281 《溪仙馆图》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1厘米 横39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不雅观文伯仁的《溪仙馆图》,可以看出他确实已经参透王蒙的画法,但又具新意。
总之,文伯仁是一个长于向古人学习的画家,其艺术功力深厚,山水画笔力清劲,岩峦郁茂。
雄关高岭,道路两旁斜坡夹峙,成行的树木泛青,城背山峦高耸,写出行客登程跋行的情景。

画家在这幅图中着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仲春宜人的春色,草木葳蕤,柳色青青,从而传达出朋侪顾元祥“风烟迷故国,回顾不胜情”的眷恋心绪。

282 《竹亭对棋图》

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62.1厘米 横32.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图题示:“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师长西席。
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
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
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
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
城居六月如坐甑,思欲对面销烦忧。
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
丙寅中秋四日,钱。

画家对付画中的松针、竹叶、细草都逐一刻划交代,毫发不爽,但却细而不碎。
具有很强的形式传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
其余,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283 《虎丘小景图》

明 钱榖 纸本设色

此画描述的是苏州虎丘山前景物。
凡千人石、剑池、双钓桶,上至虎丘寺塔,皆收入画幅之中。

画家的题诗将此图诠释得更加意趣清晰:“碧山高处结清游,孤阁虚明景最幽,秋色横空彩霞乱,岚光含暝雨声稠。
青林掩映高低树,白水微茫远近洲。
一段胜情吟不就,暮钟催客上归舟。
小雨霏霏浥暵尘,空林落木景凄清。
登高聊适烟霞兴,把酒都忘离乱情。
绝壑泉枯销剑气,四隐士静少游行。
萧然禅榻忘归去,况对汤林竺道生。
上巳风光属近丘,追陪高盖结春游。
暖风淡荡摇歌扇,新水澄鲜泛彩舟。
舞燕蹙花停复举,游丝罥树堕还留。
佳辰胜赏怀益友,独抚雕阑抱隐忧。
隆庆改元仲冬,钱榖为东州兄作虎丘小景并录旧游之诗于上。

284 《求志园图》

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30厘米 横1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求志园,明代吴中书法家张凤翼的私家园林,张凤翼(1556~1636)字伯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图中描述春末夏初的园林景致,院墙内外槐柏浓荫茂郁修竹错列。
堂屋正厅庭中以竹篱为架,藤花攀缘其上,色彩残酷,形成天然隔墙,二人正清闲地在花墙旁对话。
厢房中一人据书案而坐,似有所思。

全体画面以鸟瞰式构图,繁密、疏落、井然有秩、相得益彰。
笔墨细秀闲雅,设色明快清净,表现了一种温暖、恬适的园林美,从一个侧面真实而形象地反响了明代中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场景。
此图代表了钱谷相沿文派传统作小写意山水园林画的范例风格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