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时令都有它的义务和意义。
春的发达,夏的热烈,秋的残酷,冬的安谧。每一个时令也都有它独特的美。
夏日可畏,冬日静好。相较于其余三个时令,冬的娴静恬适更令民气生安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雪是冬天的灵魂,没有雪的冬天多么枯燥乏味。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个披一身雪花归来的芙蓉山主人,欢迎他的是,一定是窗前摇荡的烛光,和灶前温暖的炉火。
由于有了雪,诗词里的冬天就多出了些许唯美,抑或,还有几缕清寒,就如郑板桥的那首《山中雪后》。
读来一首诗,看去一幅画。郑板桥的这首诗清丽,婉约,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触景生情,在这壮美的雪景图中隐蔽着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品质的高洁。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清 郑燮《山中雪后》
简译:清晨起来推开门,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迎面而来,触目皆是刺目耀眼的洁白。
雪霁天晴,只是天空还残留着淡淡的云彩,初升的朝阳并欠亨亮,日光彷佛带着泠泠寒意。
房檐上垂着长长的冰柱,还没有融化的意思,小院里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着,寒光闪闪。
四周一片安静,韶光仿佛都静止了一样平常,此刻,这山中雪后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的不同平凡。
赏析:读来一首诗,看去一幅画。郑板桥用他那只生花妙笔,为读者描述出了一幅清凉的山居雪景图。
诗的前两句写景,雪后初晴的清晨,朝阳东升,云彩淡淡,呈现在墨客面前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大天下。
此刻,这山野仿佛禅定了一样平常,风不摇,树不动,唯有泛着清冷光辉的皑皑白雪。
诗的后两句抒怀,檐雪成冰,梅花冻凝,雪后的山中,自带孤寂清寒,这情景是多么的不同平凡,一如自己此刻的心境。
整首诗写景状物,触景生情,可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人,物我两忘,一韶光人和梅雪都入了诗情画意。
山里的冬天可真冷,冷雪封山,日光清寒,檐溜长挂,别说置身个中,便是读着这样的诗句,都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但是,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节里,还有那不冷的梅花傲然绽放,别看它的枝条和花朵被冰雪冻凝了,可那只是暂时的,只要气温稍有一点回升,它急速就会抖擞精神迎寒怒放。
唐代墨客韦庄用“一枝冰雪冻梅花”来形容佳人如花似玉,可见,梅花冰清玉洁的品质是多么深得民气,由于,它既有坚韧不屈的内在品质,也有端庄艳丽的外在边幅。
郑板桥的“梅花冻”则给人清丽高洁之感,实在,这梅花的刚毅不屈便是作者洁身自好和清高坚韧的品质写照。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由于有了梅花,这个冬天都变得如此的超凡脱俗,清新美好。
写在后面:
郑板桥这个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虽有满腹才华,却终因其骨子里的清高和刚直不阿,屡屡受挫,频遭打击,在其出仕的十二年韶光里,困在知县的任上一贯无法得到升迁。
饱尝了酸甜苦辣,历尽了情面冷暖,他这个出身书喷鼻香门第的进士,可谓生平坎坷一世清贫,但他又是洒脱豁达的,敢于面对现实,绝不屈从,就像他笔下的竹石一样平常,保持不懈。
刚毅还自抱,何事斗群芳。诗品即人品,从郑板桥的诗中,我们看到了的矢志不渝,刚毅不屈,还有安于平凡的淡然心态。
这统统,都因其有着光明的心性,高洁的品质,就像这首《山中雪后》一样,深山雪后的清寒中,虽然模糊涌动着内心深处的悲惨,却伤而不悲,那时他不同平凡的清高和坚韧……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回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欠妥联系立即删除,感激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