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不但善诗词,还精画工、书法、音乐等,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家。但是,作为君王,他又是一个极其失落败的政治家。
李煜承父基业,虽然他接手的南唐已经是内忧外祸,但李煜却未能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他枉杀忠臣,倦怠朝政,梦想享乐,苟且偷安。一壁委曲求全地向大宋纳贡,一壁醉生梦去世地享受着歌舞升平的生活。宋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李煜肉袒出降,从此他由君王变为囚徒。看看他自己是若何描述亡国的情景和感想熏染吧!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兵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高下两片,上片写故国的繁华,下片写降宋后的悲惨。
\公众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大众。这是说五代十国时候那个繁华富庶的南唐。南唐从先主李昪到后主李煜,享国39年,以是这里的\"大众四十年\"大众为概指。李煜说,我那存有四十年,幅员三千里的故国啊!
那故国是若何的呢?是\"大众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公众。那里有高耸入云的楼阁,有花繁叶茂,树木参天的庭院。而在此间那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和幸福啊!
看似平平淡淡的写实,却饱含着他对故国无上的自满和无尽的留恋,又饱含着他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神往。一句\"大众几曾识兵戈\"大众道出了他的仇恨和自责,这是不珍惜大好家国的结果,也是亡国和沦为臣虏的缘故原由,引出下片。
\"大众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大众。\"大众一旦\"大众承上片\公众几曾\"大众之句意,更显仇恨之意,由于曾经的不珍惜,终致亡国,终致沦为囚徒,终致瘦削苍老。以\"大众沈腰潘鬓\"大众的典故,从外面变革写出了内心的痛楚,表现了身心俱损的悲戚生活。而那沈约和潘岳既是绅士,又都是风骚洒脱的美男子。在悲叹国破家亡命运的时候,李煜关注的仍是那俏丽的身材与容颜,真是让人感慨良多。而最让他酸心的,永久不能忘怀的则是\公众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大众。当破城之日,年轻的后主仓皇地哭辞宗庙、拜别先人的一刻,他是那样手足无措,惊骇万分,可皇家的教坊乐工还奏起别离的歌曲,悲戚万分的李后主不禁对着宫娥们留下了眼泪。
一句\公众垂泪对宫娥\"大众受到后世很多道学家们的职责,他们批驳李煜懦弱无能:在国破家亡之际,在生离去世别之时,他\"大众垂泪\"大众对的不是江山社稷,不是文臣武将,而是\公众宫娥\"大众,而是对着宫娥们哭哭啼啼,根本就没有一个一国之主的风姿和一个男人的气概。
实在,就像王国维师长西席所说的,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宫娥才是陪伴他终年夜,陪伴他生活的人,也才是他把稳和牵挂的人。而那\"大众三千里地山河\公众,他又何曾一段段走过?
王国维说:\"大众文学艺术之美,之崇高。首先在一个'真'字,情愈真,愈能动人\"大众,而李煜的\"大众垂泪对宫娥\"大众正是他脾气中的\公众真\公众,一个文人的\"大众真\"大众。
全词通过亡国前后的比拟,由极盛转为极衰,由极乐转为极悲,更反衬悲惨苦涩,道尽了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楚。
李煜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却是一个失落败的政治家,一首《破阵子》,是李煜的人生末路之词,悲壮至极,沉重至极,堪称千古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