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松
嵩山有36亿年的历史,地质学界称是天下上露出海平面的第一块陆地。巍巍嵩山,傲然耸立,八方来朝,滔滔黄河,奔流不息,风卷云舒。嵩山与黄河交相照映,不仅是针言“大好河山”的出处,又被称为黄河“母亲河”,嵩山“父亲山”。站在嵩山之巅吟咏着“翠岭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赞颂嵩山的千古佳句,方知“欲近四旁,莫如中心,故古之王者,必居天下之中”那深奥的内涵。
嵩山古称太室、天室、大室等,是中原圣山,是天下华人朝圣的目的地,太室山下太室祠是早期中原宗祠。以嵩山为中央的中原地区古称豫州、中土、中邦、中州,是九州之中心,更是中原民族和古代“中国”的起源地。这里数千年来,殊不知在民间还有流传着这样一个俏丽的传说故事呢。
远古期间,混沌初开,全体天下水天茫茫,还没有陆地。当时在大海深处有太室和少室兄弟两个,哥俩深感常年埋藏在水底,没有出头之日而郁郁不乐。哥俩商量着要浮出水面,看看表面的天下,探求一个好去处。老大太室生性温和,早有跳出水面的想法,但却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动身。老二少室爱露锋芒,脾气浮躁,他看哥哥还在熟睡,便急不可耐地跳出水面。他来到世上看到四面八方一片汪洋,他雄踞天地之中,傲然不可一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欠妥心就笑成了九朵莲花。
不知过了多少年,哥哥一觉醒来,身边不见了弟弟的身影,料想弟弟肯定是跳出水面去了,因思弟心切,就地躺着逐步地浮出水面。谁知他这一出世,却带出了一大片地皮,水面开始逐渐下沉,全体天下有了山川河流。弟兄两个相依而立,携手并肩,永不分离。弟弟虽逍遥清闲赶过哥哥许多,但哥哥仍是躺着显示出当哥的原谅和谦和。从此这世上开始有了万物,各路神仙和中原人类居住在他们的怀抱。后来,人们便以形相称,叫弟弟为九朵莲花山,也便是少室山,哥哥是太室山,也便是嵩山。再后来,便有了“少室如凤舞,太室似龙眠”之说。在中原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少室山高,少室山高,还不及嵩山半截腰”。
2800年前,便是西周宣王期间在民间流传着一首叫《嵩高》的歌谣,后来当选入《诗经》里。此诗共八章,个中前四句是:“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那么,这首歌谣的前四句是什么意思呢?理解和翻译这四句话要从多角度去剖析。这首歌谣大意是这样的:高大的嵩高山是神仙、方士居住的地方,为什么呢?雄伟险要的峻山顶极峰直插云端,于天相连,人间要想有大人物出身,需天降灵气于嵩高山,再通过嵩高山生到人间,因此,护佑周室的两个重臣申伯和甫侯便是嵩山的灵石所生。申伯是周宣王的舅舅,宣王登基后,对申伯加官封爵;甫侯是宣王的名臣。申伯和甫侯为掩护周王朝的昌盛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这四句话中透漏出六大信息:一是可以断定嵩山在上古期间还叫嵩高;二是西周以前嵩山在中原民气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三是周人对天地和对嵩高山的崇拜程度;四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有力证明;五是申伯和甫侯两个大人物在西周期间老百姓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为赞颂申伯和甫侯不是一样平常人,借用了流传良久的前两句话;六是为解读古汉语针言“嵩生岳降”找到情由和证据。
针言“嵩生岳降”:比喻特殊重量级的大人物的出生和特殊重大事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