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席生涯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北直隶高阳的孙家生了有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取名孙承宗。孙家虽不是大富之家,孙承宗得到读书的机会,虽然算不上是神童,但是书读得很好,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但是由于家庭包袱很重,不得不中断求取功名之路,早早的开始谋生。先后给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辅导老师,后来,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孙承宗来到大明北部边关。
孙承宗这个人很特殊,虽然是个文人,但是生的一副武将的样貌,身材高大,一把大胡子像钢针一样根根硬,声音洪亮,谈天的时候,跟一个大喇叭一样,震得墙都颤。
大概是这个气质很得边关人家的喜好,近20多年的韶光里,孙承宗的足迹遍布大明北部边关,往来于飞狐寨、拒马寨、白登山等地开培训班。那个时候的生活本就单调,孙承宗的业余生活也不丰富,别的文人喜好聊聊诗词歌赋,孙承宗闲下来却喜好跟边关老兵侃大山,逐步的从第一线老兵的嘴里逐步的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知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四十二岁的孙承宗已经从一个帅小伙混成了一个中年大叔,他决定为自己活一回,于是连续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你不得不承认,天才总是存在的,孙承宗一举考了那届科举的第二名,并且顺理成章的进入大明高等干部培训班——翰林苑连续学习,不久升到了中允,开启了他的京官生涯。
大概是孙承宗永劫光从事补习班老师的事情,这个人的虽然是个暴脾气,但是情商极高,很随意马虎跟别人打成一片,虽然官不大,但是在京官清流的圈子里逐渐混到核心圈子里,得到一众大佬的赏识。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北京城发生了一件悬案,也便是明末三大奇案之一的梃击案(这件案子极其弯曲离奇,本文不做展开),这可愁坏了卖力这件案子的主审官大学时吴道南,旁边难堪之际他找来了孙承宗商量,此时的孙承宗已经当了十年的京官,已经五十三岁的孙承宗听吴道南说完,很淡定的说,“这个好办,这件事涉及到了太子,这个案子就不能不明晰之,但是又涉及到郑贵妃,以是不能穷究,截止到目前已经牵连出来的人里庞保、刘发展短常明确的详细实行人,那就以他俩为界,他们的以上的人就以查无实据模糊处理,他们以下的就要详细审理办成铁案,这样双方的面子上都能过得去。”吴道南一拍大腿,“有道理啊。”于是就这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个谁也不敢沾手的悬案办成了铁案,三个当事人万历天子、太子朱常洛、郑贵妃都松了一口气,皆大欢畅。大明中心大佬们一看,孙承宗是个人才啊,和稀泥的手段这么厉害,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在政治上他开始被迅速提拔。
当年,孙承宗得都城应天府乡试主考的事情,这个事情可不大略,在明清两代主持乡试考试,是公开收学生的明规则,求名求利,同时乡试主考也是明清两代储相的必备资历。但是老孙点背,有考生也不知道是出于对孙承宗的崇拜还是为了拍考官的马屁,竟然把孙承宗语录写到卷子里,搞个人崇拜还了得,于是被东林党盯上了,他们准备发起对孙承宗发起攻击,要搞倒搞臭还要踏上一万只脚,多亏了大佬刘一璟的保护,孙承宗才逃过一劫。后来孙承宗又历任历谕德、洗马等太子府的官员,有了打仗最高领导的机会,这是妥妥的重点培养。
随着万历天子归西,太后来天启天子登基,孙承宗又成了天启天子的家庭西席,作为天子,天启有很多家庭西席,但是只有老孙给他讲课的时候,深入浅出,让天启很随意马虎理解,每次都很豁然开朗,很随意马虎就理解,天启天子每次都说老孙让贰心开,于是老孙跟天启天子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在当时红的发紫。
二、大明无人主政兵部
天启天子是个可怜娃,十七岁登基,他的爷爷万历和老爸泰昌留给他了一个十足的烂摊子。东边有努尔哈赤闹腾,西边有四川土司造反,南边有徐鸿儒的白莲教,北边还有打了几百年的蒙古人,全体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一个处理不好就有被推翻的危险。
对大明最危险的是后金,他们离北京太近了,而且随着大明仅存的几只精锐被努尔哈赤团灭之后,大明高下有了恐金症,听到努尔哈赤的名字转身就跑,当时的大明辽东各处都是范跑跑。
对付一个毫无执政履历的少年,天启该怎么办,他老爸留给他老臣们跟他说:“我们东林党都是君子,是天下最大的一群大牛b,皇上只须要信赖我们就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贤人,你老爹的遗嘱就让你信赖我们重用我们,如果你不听便是大逆不道。”而且此时的东林党还跟内廷也便是寺人组成的秘书班子结成了同盟,这群寺人也都在天启阁下吹东林党的彩虹屁,年轻没有社会履历的天启把天下都交给了东林党来管。
但是东林党最善于的是打嘴炮、玩办公室政治,纵然是面对努尔哈赤这头猛兽他们也不顾去世活将党争进行到底。当时主持辽东军务的是熊廷弼,熊廷弼提出了三防支配的策略,这个策略得到朝廷高下的支持,但是在操作层面,王化贞就本着只问党派不论是非的原则,对熊廷弼各种掣肘,熊廷弼也是个暴脾气,一壁跟王化贞打嘴炮一壁未经请示,直接撂挑子带着辽东百姓全都撤回山海关,这下可是爆了大雷,说实话,老熊被被砍脑袋一点都不冤,你这一跑,直接把战线拉到了山海关,山海关到北京就三百多公里,快点走便是一周的路程,而且造成了努尔哈赤不可降服的形象,老熊在那大声呼吁,我这是计策转移,关键谁信啊?已经打怕了的边将们望风而逃,北京一日三惊谣言四起,上到天子阁臣下到升斗小民每天都活在努尔哈赤跑到北京来屠城的恐怖当中。王化贞和熊廷弼还在那打嘴仗,骂的是唾沫横飞,大明中心这次是彻底怒了,没有人给你们判官司,都给抓起来再说,都滚进监狱去反思。
由于当时大明朝廷陷入四面生烟八方走火的场合排场,用钱的地方太多,东林党给出的建议竟然把万历用来应急的辽饷制度化,而辽饷不是从富庶的江南地区征收,反而大头是从陕西和河南来征收,征收工具不是富豪官绅而是底层的百姓,当时天启天子都哭了,嘴上说顾念百姓艰辛,心里估计都骂娘了“你们这群王八蛋,我再不明道理也知道,你们这是让我把河南、陕西两省的百姓往去世里逼,逼到绝路上他们就要拿着粪叉子跟我玩命了,你们这群王八蛋是要给我挖坟掘墓啊。”于是掏自己的小金库来应急,没想到东林党竟让要习气了,碰着事情就让天启天子讨自己腰包填朝廷的窟窿。
天启天子对东林党彻底绝望了,什么狗屁众正盈朝、什么狗屁垂拱而至,我自己来吧,怎么也不会比你们搞的更坏了吧。于是天启天子决定亲自主持朝政,当时东林党已经遍布朝野,天启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两个跟自己的最亲近、最信赖的无党派人事、自己的两个年过花甲的老师孙承宗和袁可立,大概两个老头对朱由校这个可怜娃生了怜悯之心,袁可立带着一家老小,在白莲各处的山东、北直隶大地杀出一条血路到登莱上任,而孙承宗则接任了兵部尚书。
老孙的上任的第一把火也非常有老孙特色——开喷,向朝野光鲜的表达了自己的不雅观点。“我们大明的军事弊端最明显的四条,第一条:军队都没演习过、军饷都被贪污。第二条:任务责任分离,武将上阵冒死,指挥的确实一帮不懂打仗只会瞎比比的文人。第三条:风气不好,上前哨打仗的是武将,但是参谋班子全是不懂打仗的文人。第四条:虽然设置了经略、巡抚等有指挥权力的官职,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听不理解实际情形的中心的,不能自行处理。我老孙来当兵部尚书要改的第一条便是放权,前哨的大将我要给他自主权和任命部下将领的人事权,并放宽kpi考察,你们这群毛都不懂的文人不要没事就陵暴前方的大将,也不要由于小胜小败就去干预大将的指挥。快速稳定前哨才是重中之重,然后再逐步的收复失落地。”
计策上老孙实行的仍旧是熊廷弼的三防支配,大略点讲,对努尔哈赤来一个四面围攻的策略,在山海关修大门防着努尔哈赤进攻,在南边从登莱派水军和海军陆战队实行骚扰作战趁机收复辽南,在东面扶持毛文龙的敌后武工队搞游击战,在北面收买蒙古雇佣兵去打努尔哈赤,四面围攻,没有机会就打打游击让努尔哈赤陷入四面作战的困境,有机会就修个堡垒跟努尔哈赤玩防守反击,把努尔哈赤耗去世,这是当时大明能拿出的最好的计策,也是最有效的计策。
同时制订了大量的可实行方案,例如安置辽东难民、对“京营”进行精兵简政、在山海关和北京之间的永平设置了一个守备区、在蓟州建筑大量的堡垒、将一部分军队改变成生产培植兵团在北京东面开拓荒地等。
大明的军事机器度过了最初的错愕失落措而导致的结束,终于开始井井有条的开始运转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刚刚办理了指挥系统的问题,山海关前哨又出了问题。
当熊廷弼和王化贞被抓起来之后,原兵部尚书王在晋则被付与辽东经略到山海关去守大门。俗话说自古诗人侠客梦,王在晋也想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实现出将入相的伟大空想,一到任就要组织军队对努尔哈赤来一波反击,辽东总督王象乾一听,我了个去,这是千里送人头啊,于是就推心置腹的恐吓王在晋,说努尔哈赤有多猛,女真人都是生吃人肉的战役机器等等。王在晋立即被吓的面无红色,走向另一个极度,变成了恐金症患者之一,于是准备在离山海关四公里的八里铺再修一道山海关,就叫新山海关,原来的山海关叫旧山海关。王在晋部下的众将一看不用自己送死,于是纷纭闭嘴。该当说大明气数未尽,对王在晋的傻缺行为还是有忠义之士敢于仗义执言的,袁崇焕、沈棨、孙元化等少数几个稍等军事的文人激烈反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论述了王在晋的傻缺,王在晋大怒,为了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起誓要将自己的政策实行到底。这几个哥们一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拼了,他们不惜触犯职场第一大忌——越级上报,他们赌上了自己的出息,给首府叶向高发了一封联名公开信,把这事给说了。
当时中心的这群大佬也都是些文人,没有人懂军事,觉得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一群文人能谈论出了什么结果,首辅叶向高说:“得了,别瞎吵吵了,隔着这么老远,说了半天都是瞎猜,能有什么结果,得派个调查组到现场去调查,谁乐意去?”这种吃力不谄媚得罪人,而且专业不对口还随意马虎犯错的事没有人乐意去,于是纷纭把脑袋低下了。最尴尬的是天启,努尔哈赤杀到北京城别人都能跑就他不能跑,别人都是假担心他才是真担心啊。看着已经快被急哭了的学生和满朝的怂货,老孙愤然站了起来说:“我去吧。”小天子看着老孙冲动的都苦了。急速给老师升官,升太子太保,还给老孙一套蟒袍(看看郭德纲就知道这玩意多值钱)和多少银币。
特派员老孙来到山海关首先就召见了王在晋,就问他:“老王啊,你建议修一个新山海关,派谁去守啊,是派现在山海关的守兵去守吗?”
王在晋说,“不是的,我打算重新招募四万人去守。”
“老王啊,你看问题就来了,在四公里以内就要有八万人去防守,一片石那边准备怎么防守呢?而且新山海关和就山海关太近了,万一新山海关的士兵大败了,旧山海关前边挖的这些陷坑、梅花桩就都用在咱们自家兄弟身上了,如果开们把败北的兄弟都放进旧山海关里,由于间隔太短,跟仇敌拉不开间隔,仇敌也会尾随进入旧山海关。你看这个问题怎么办理啊?”
王在晋答道,“对付您提出的问题我有b方案,我在山头上修了三个山寨,专门用来收拢溃兵,就不存在你说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老孙彻底绝望,他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如果还没打仗就给士兵修一个可以跑路的山寨,那还有谁会冒死啊?而且士兵能逃进去,追兵也可以随着冲进去。朝廷派你来山海关是干什么来的?是让你来收复辽东来的,哪怕你做不到,至少你要做到稳定住局势吧?你在干什么?每天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打嘴仗上,正事一件没干。北京城上到天子下到贩夫走卒每天都活在惊骇当中,这种日子什么时候可以结束,我问你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老孙以特派员的身份对山海关的防守进行了调度,让阎鸣泰去守觉华岛,做辽东的粮草大本营,让袁崇焕去守宁远。王在晋武断反对,老孙找来王在晋耐下性子推心置腹的谈了七天七夜,但是王在晋仍旧武断反对老孙的见地。
老孙十分无奈,回到中心写了一份报告,紧张内容是,现在守山海关的那群货胆子都吓破了,连仇敌都没看到,就自己烧了宁远、前中所等坚固的堡垒,这是之前熊廷弼和王化贞的两个货干的。烧了这些关外的堡垒,仇敌也没来,但是这群武将吓得瑟瑟颤动,不敢出山海关一步,这群胆小如鼠的将领都是有罪的。武将没有斗志,不能安抚武将士兵让他们重燃斗志,这是现在的辽东经略王在晋的错。在山海关外八里再修一条山海关,那是摧残浪费蹂躏国家财产。不如趁着努尔哈赤还没西进,把这些钱用来修宁远等辽西主要的军事据点。把守八里铺的四万人用来守宁远、觉华岛,对努尔哈赤形成计策反攻。等努尔哈赤来了,就让觉华岛上的守军坐船绕到努尔哈赤的后路去偷他粮道。如果没有什么事,至少收复了领土两百多里。总之一定不能让努尔哈赤攻打到山海关城下,不能把辽东的难民都丢给努尔哈赤。现在辽东沙场最大的问题便是王在晋这样的一把手太无能了。并且附上了十多条详细的履行方案。
朱由校非常愉快,终于有人开始正经干活了,于是统统都赞许了。有一天老孙给朱由校上课的时候,谈起王在晋,说这个人没有军事能力,等努尔哈赤打来一定会犯大错。对付这种关系到自己生命的大事,朱由校的效率极高,急速下旨把王在晋调到南京,提前过退休生活,并公开通报那些带头逃跑的将领,于是在八里铺修第二个山海关的议论再也没有人敢提了。
王在晋调部门之后,辽东经略的职务空出来了,满朝文武都知道这是个坑,没人乐意出头抗雷,万般无奈之下,老孙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去山海关去填坑。小天子被这个主动为自己分忧的老人冲动的眼泪哗哗的,并下诏,让老孙做了对辽东的战区总司令,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都归老孙管。可以根据自行处理政治军事,不用事事请示中心,可以便宜从事。
朱由校自己从小金库拿出八十万两白银给老孙做启动资金,并赏给老孙尚方宝剑,谁不听话就砍谁。老孙上任当天朱由校本人亲自送到皇城外,文武百官送到北京城外。这个花甲老人在满朝文武做了缩头乌龟的时候,不顾年迈主动请缨,向着兵凶战危的山海关进发。
三、戎马倥偬督师辽东
老孙带着两个参谋鹿善继、王则古和天启自己从腰包里取出来的八十万两白银来到山海关,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活。
此时山海关随时都有被攻破的风险,老孙马一直蹄,到任之后急速动手重修已经崩溃了的大明山海关军事体系,规复军火生产,紧张是火枪、火炮、铠甲、刀枪等。启用科学家孙元华参照西方前辈的棱堡技能,在辽西走廊主持建筑原始棱堡、炮台等军事举动步伐。跟蒙古人规复马市,还专门组织职员展开伐木事情,木材是基本的建材。
军事上叮嘱消磨还有战斗力和作战意志的祖大寿、佐金冠去守觉华岛,任命战斗意志非常强烈的赵率教守前屯。游击鲁之甲救助收拢难民。副将李承先展开骑兵演习。参将杨应乾对辽东难民进行征兵。
当时山海关云集了各地军队七万多人,但是良莠不齐,非常不可靠,于是老孙亲自阅兵,一口气罢免了几百个军官。还把河南、真定两地毫无战斗力的援军遣散回老家。重新从辽东难民中征募了七千身体强壮的壮丁送到前屯给赵率教,增强前哨的实力。王象乾为新山海关召募的四万大军全都被老孙派到宁远,顶到前哨。
同时还派出青鸟使联合朝鲜、赏赐毛文龙,跟登莱的袁可立建立告终互助战的机制。构建了大明三面围攻后金的态势。
老孙一套组合拳,井井有条的重启了大明对后金的作战体系,大明的战役机器再次正常运转。
很多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把天启天子定义为一个废物,但是实际上天启虽然算不上英明神武,但是至少他对付对后金作战是非常上心的,叮嘱消磨了大量特工安插到辽东各地,天启天子一贯节制着辽东沙场的全面情报。
辽东巡抚阎鸣泰是被孙承宗推举,才做到了辽东巡抚的位置的,但是当一起搭班子干活的时候,两个人总是有一些小的抵牾冲突,这也是难免的,原来大明设置的督师、经略、总督和巡抚便是相互制衡的,权力上重叠交叉极其严重。但是老阎处理抵牾的办法不是内部沟通折衷,而是直接上杀招,跟朝廷请辞,老阎高估了自己在孙承宗心中的地位,也低估了老孙强硬。老孙一看,我靠,你这是要套路我啊,是等着我这个做领导的去哄你吗?于是老孙也上了一份辞呈。仗还没打,前委内部就闹抵牾,而且是选择题,有你没我的那种。中心选择了老孙,老阎提前退休了。
朝廷派了张凤翼来接任辽东巡抚,但是谁也没想到张凤翼是个怂货,让他去前哨宁远办公他肝颤,但是他又没法说自己是个胆小鬼,于是他开始质疑孙承宗的计策,力紧张全军紧缩回山海关,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得到了很大一部分胆小鬼的支持。
老孙一看,朝廷怎么派一个猪队友过来啊,但是放任张凤翼在宁远前哨动摇军心也不是个事,于因此巡视关外的情由来到宁远,孙承宗把所有将领都调集到一起,大家在台面上把事情说清楚,会上张凤翼力主全军紧缩回山海关,还一套一套的,谬论得到绝大多数将领的支持,站在老孙这边的只有宿将马世龙、袁崇焕、善继及副将茅元仪等少数几个人。(很多人都攻击袁崇焕没有能力,但是在大家都想跑的明末,袁崇焕是非常少的敢于主动承担的文人,他出来是一定,袁崇焕的问题本文不做谈论。)
老孙无奈,只能任命还敢言战的袁崇焕守宁远,留下祖大寿、满桂等帮忙袁崇焕。其他人统统打包撤回山海关。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奇葩事,大明联合北方蒙古人围攻努尔哈赤,但是看到明朝那么怂,很多蒙匪跑到辽西去抢劫,谢虎部竟然跑到赵率教领地去抢劫,赵率教怎么能容忍,于是把跑到他领地的蒙匪一顿猛销,还抓了四个给砍了。总督王象乾竟然要把赵率教杀了安抚蒙古人,在大明这个非常皇汉的朝代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老孙直接给否了。
老孙部下有一个叫王楹的,当时守中右所,有一天带兵保护伐木队伐木,被蒙古西部朗素给杀了,老孙大怒,你这是不拿豆包当干粮啊,于是让马世龙出兵把这伙蒙匪给我端了。王象乾这个怂货害怕蒙古人造反,竟然让西部朗素所杀随便送过来几个人,说是杀害王楹的凶手,王象乾没有请示老孙,就赏了西部朗素千两白银。老孙傻眼了,你这是要干嘛!
于是开始发动了对王象乾的弹劾,让中心评评理,你王象乾胳膊肘往外拐啊。这种的明显汉奸行为是不被当时的大明所容忍的,于是王象乾被病退了。
经历过这几件是,老孙意识到权力分歧一严重的妨碍了他军事指挥,于是跟中心建议,在辽东一个地方设置了督师、总督和巡抚,权力严重重叠,内耗太严重了,非常不利于他指挥战斗,要不干脆把辽东总督这个职位取消了吧。这个建议被中心无情的驳回了,老孙又说,这样可不可以,暂时先不派人来做辽东总督,确实掣肘太严重了。中心也以为老孙说的有道理,于是赞许了。
得到空闲的老孙决定整顿辽东巡抚张凤翼,跟中心建议,要把辽东巡抚的驻地放到宁远,这个哀求通情达理,于是就赞许了。但是张凤翼很忧郁,你老孙乐意冒死没人拦着,你非得逼着我去送死干什么玩意呢?你让我去送死我也不让你好过。打仗张凤翼是个怂货,但是玩办公室政治你老孙是生手,你老孙是金刚不坏之身,你的那些小弟可未必,于是开始拉帮结伙的玩命弹劾马世龙。事态不断升级,全体大明官场都被牵扯进去了,张凤翼一伙骂马世龙贪赃枉法杀良冒功,老孙一伙骂张凤翼贪恐怕去世悲观抗金,好不容易才稳定的辽东军事系统再次结束,大家什么也不干了,每天都嘴仗互喷。
老孙实在是腻歪去世了,暴怒,于是上了一篇大字报表达自己的态度。
“把仇敌挡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还是挡在门外的问题,这么明显的知识你们还要辩论吗?是我方打到仇敌境内200里还是让仇敌盘踞我方200里,这个也要辩论吗?广宁离仇敌近而离我们远,宁阔别我们近离仇敌远,我们不去跑到仇敌跟前去防守,难道要等到仇敌到我们家门来耀武扬威来吗?我们现在的形式是哪怕不能收复辽东,但是宁远、觉华岛这些计策要地也是不可以丢弃的,否则努尔哈赤就要到山海关了,山海关一旦被攻破,北京就危险了。这个道理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你们难道还要辩论吗?
请你们把把稳力都放在本地兵还是外地兵能够持久防守辽东,财政是否可以支撑辽东的沙场,辽东的地皮百姓是否要丢弃,筑城、作战、防守是否可行这些实际问题。然后再谈论所谓仇敌是不是不用打就可以消灭,好不好。
我老孙不敢说什么百年大计,只谈论五年以内的事,如果我说的不对,就杀了我以谢天下吧。”
老孙这篇大字报彻底把张凤翼钉在了贪恐怕去世耻辱柱上,张凤翼只能以丁忧为借口,暂时回家了。老孙看似取得了胜利,但是他却把东林党得罪了一个遍,由于帮着张凤翼说话的都是东林党,老孙这篇大字报一出来,就即是把东林党都骂了。
打仗我们是生手,搞办公室都这你老孙是生手,辽东总督这么主要的岗位怎么能空缺呢,吴用先这个人资历、能力都够,到辽东帮帮你孙督师吧,老孙一眼就看出东林党的险恶存心,于是上了一个辞职的折子,说自己不干了。当时辽东沙场危如累卵,没了老孙真的就危险了,于是好言宽慰,取消了叮嘱消磨辽东总督的见地。
老孙这才算是真正的坐稳了辽东督师,终于可以实行他的收复辽东的政策了。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经由泰西前辈技能改造的宁远城终于竣工了,老孙练了十一万大军,而且积累了足够用的军火、粮草,而且登莱的袁可立已经辽南收复了大片的领土,毛文龙在后金后方的游击战搞得也是风生水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于是老孙决定大展拳脚做一番奇迹,于是向中心申请二十四万两白银,将战线推进到大小凌河一线。
但是大明内阁把老孙的发起给否了缘故原由不明,天启天子忙着跟东林党内斗呢,确实没有精力支持自己的老师,老孙只能仰天长叹,眼睁睁的看着机会白白的从面前溜走。但是老孙是个意志武断的老头,朝廷不给钱,咱们就独立重生,本日修个土围子,来日诰日修个山寨,向前不断的逐步爬。
魏忠贤以为自己跟老孙都是天子的铁杆,在他朴素的情绪当中认为他跟老孙是一伙的,于是派人去跟老孙联结感情,但是老孙一声不响,根本就鸟他。魏忠贤一贯引以为憾,也把老孙恨到了骨子里。
魏忠贤干掉了东林党之后,有传言说孙承宗特殊同情东林党,魏忠贤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发动自己的小兄弟们,展开对老孙的百般诋毁。坏话听多了,天启天子对孙承宗也产生了疑惑。
天启五年四月,有人攻击老孙虚报兵额,于是中心对辽东发动了简将、汰兵、清饷三件政策。当时孙承宗正在收复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右屯等地,正在这个时候,竟然对老孙釜底抽薪,大将马世钦、马世禄,副将李秉诚、孙谏等都被罢官,汰军一万七千余人,减少军费六十八万。
当年玄月,后金军大举入侵,老孙迎来了柳河之败,去世了四百余人。孙承宗知道天启天子已经不信赖他了,而且辽西在他的经营之下,经营的固若金汤,取胜不敷但是防守有余,于是主动请辞,虽然天启天子百般挽留,孙承宗仍旧坚持,终极于当年十月,孙承宗退休还乡。
四、告退归里
随着老孙、袁可立等离职,已经被稳定了对后金战局开始逐渐崩坏,老孙的接任者叫高第,高第这个人坏的很,他看老孙不得宠了,于是落井下石,但是手段极其阴毒,他只是不轻不重的上了一个折子说老孙在关外只有五万人,言外之意是老孙贪污冒饷。于是不明原形的人开始纷纭攻击老孙。末了大明的纪律部门坐不住了,就派人去问问老孙有什么说的,老孙回答:“高第刚到山海关领了十一万七千人的人为,现在说只给五万人就足够了。这不奇怪吗?其他的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于是中心成立了调查组一查,果真是高第造谣中伤老孙。
魏忠贤组织了好多次对退休的老孙的攻击,但是老孙干事滴水不漏,没有丝毫痛处给魏忠贤。终极不明晰之了,逐步的老孙也就淡出大家的视线和影象。
老孙在山海关督师四年,不但将随时会被攻破的山海关战线稳定住了,重修了对后金的四面围攻的计策,还独立重生前后修复大城九座、堡四十五个,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东西、弓矢、砲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
对大明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延续了大明的国祚,是明末少数敢战、能战的将领,如果朝廷给予足够的信赖,他未必不能造诣曾文正的伟业。可惜当他再次出山的时候,大明已经彻底朽坏,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