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别号“塞上秋”。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薄暮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人家:田舍。此句写出了墨客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流落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阔别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施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贯未能得志。他险些生平都在过着流落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生平。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自幼接管儒家教诲,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照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紧张浸染。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并各具造诣,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马致远制曲艺术博识,长于生理刻划,长于利用各种修辞手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作散偏言话清丽本色,人物维妙维肖,充满画意而风格洒脱、旷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
赏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落日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涌如今一派悲惨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流落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新奇,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措辞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构造风雅,抑扬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悲惨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主要范畴,它的实质特色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统统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致,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悲惨悲苦的情调。而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民气坎凄凉情绪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绪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利用浩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涌如今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绪,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每每具有利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墨客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浩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表示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二心坎沉重的忧伤凄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实在并列之中依然表示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远及近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革。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天景色的范围。末了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长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个中有六个意象涌如今马曲之中。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示,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拟,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悲惨凉悲苦的情绪,选取了最能表示秋季悲惨冷落景致,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绪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末了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在词句的熬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履历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情绪,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获胜利的缘故原由之一。
四、采取悲秋这一审美情绪体验办法,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绪得到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天景色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闷的感情体验,由于秋天景色(特殊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薄暮、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天景色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民气之中固有的各类悲哀之情。
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译文天色薄暮,干枯的藤蔓,朽迈的树木,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老的驿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怠倦不堪的瘦马。夕阳逐渐地失落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流落在迢遥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利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