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西和县城隍宋忠烈侯庙会

登楼望阙,是一个针言,指具有以身殉国的决心。
它的历史典故出自《宋史·陈寅传》:“二子及妇俱去世母旁,寅敛而焚之,乃朝服登战楼望阙,焚喷鼻香号泣曰:‘臣始谋守此城,为蜀藩篱,城之不存,臣去世分也。
’”

陈寅守的这座城,名为西和州,就在本日陇南市西和县境内。
在西和县城中山街上,至今矗立着一座纪念陈寅业绩的“忠烈祠”,它也是西和县的城隍庙,城隍正是他!
我们去西和,一起去理解“登楼望阙”的由来。

1.西和地处要塞陈寅委以重任

登楼望阙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地在甘肃西和你知道吗

在西和县城中山街的一条小巷, 高低错落的民居间, 我们看到了西河城隍庙的丹红飞檐。
隍庙门楼上的匾额题写着笔力雄奇端正的“忠烈祠”三个大字。
门楼两边挂有“登吾堂皆端正人士,进此门须君子君子”的楹联。
整衣敛容,进门拜会。

中国民间对忠臣义士素有敬仰, 在其故后每每视之为神, 我大致也猜出了这位城隍爷的类型。
陈寅在履新西和州知州之前, 众人提到他时,多说他是当时的名臣陈咸的儿子。
陈咸在宋廷曾任宝谟阁待制的显赫官职,素有政声。
陈寅中进士后, 以父恩荫补为官,历任州县官职。
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朝廷调陈寅任西和州知州。
看似平凡的事情调动, 却造诣了陈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留名青史的业绩。

忠烈祠正殿陈寅的塑像神色颇似关羽,其颜容满室凛然, 颌下的三缕长须彷佛在迎风飘拂……正殿两边的墙壁上绘有壁画,细细审读,右侧墙壁绘画的内容多是表现陈寅在任上问民疾苦、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提携学子的功绩。

涌如今左侧壁画上的陈寅,却是脱去了文官官服,换上了武将铁甲,周身高下萦绕着一股英雄之气。
而在正殿门外两侧陈设的也是城隍庙不多见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朝廷调陈寅到西和州任职,并不是让他到这儿当俯身文案、吟诗作赋的太平官的,而是对他寄予深深的期望,这与西和州所处边地的分外位置有关。

西和县境内在古代是蜀陇孔道,秦蜀要冲,古为南北贸易的货色集散点, 历来也为兵家必争之地。
楚汉之战,刘邦还定三秦时,大将樊哙挥师战白水出塞峡 (今西和大湾峡)袭取西城。
三国期间诸葛亮六伐中原,三次取道于此,名将姜维多次在这里设戍置围,抵御曹魏。
唐代为防吐蕃入侵,在龙门镇(今西和坦途关)屯兵设防,诗圣杜甫留下了“瞪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的感叹。
南宋时和岳飞并称的名将吴玠曾在凤凰山筑十二连城, 在不雅观山安营扎寨抵御金人的窥伺,人称吴营墩,南宋末年,这里又成为抵御蒙古的前哨。

2.陈寅上任时正值西和州危难之秋

西和县的地名涌如今史籍上完备是一次耻辱事宜。

宋绍兴十四年 (1144年)三月,岷州的州治已经在本日西和境内,由于岷字与金太祖完颜旻的旻字同音, 一向积弱的南宋朝廷为谄媚金人,竟然将岷州改名为和州, 这不知避的是哪门子的讳?由于南宋境内已有和州(今安徽境内),为示差异, 岷州便成了西和州。
由于地处宋金、宋和蒙古对峙前哨, 西北两面受敌,西和州一贯是南宋的西部边防重地,保卫四川的樊篱。
陈寅之前的历任西和知州,都是武将担当,但陈寅却以文职当此重任。

本来陈寅接管的该当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坚城,早在他到任四年前的宋宁宗嘉定十四年 (1221年)仲春, 西和州城曾大规模地整修。
不幸的是,这座耗费巨大的西和州城,竣工仅两个多月, 就于当年四月发生大火,烧毁民居营房两千余间。
当时的知州错愕失落措,误以为蒙古兵破城,弃城而逃。
而在陈寅就任的前一年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西和州就曾被蒙古兵攻破。

可以想见,陈寅接任西和知州之际,正当强敌压境、城防残破的危难之秋。

宋理宗端平元年 (1234年),蒙古兵十万人再次入侵西和州。
当时陈寅部下只有忠义民兵一千多人。
陈寅虽势孤力单,但绝不畏缩,誓与百姓共保州城。
他为了维系民心,坚持将两个儿子和百口二十八口留居城内。
他说:“大家都各顾其家,靠谁来共守州城!
”他将府库资财全部散发,作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起初,蒙古兵以十万之众攻打州城东南门,由屈膝降服佩服的宋兵充当前锋。
陈寅起草了一篇檄文, 对这些降兵晓之以义,动之以情,使他们不为仇敌利用。
同时,他亲自挥旗击鼓,勉励将士,冒着飞石箭雨, 竭力奋战。
从昼到夜, 打退元兵的轮番进攻,坚守了两天两夜。
蒙古兵撤退后,制置司将陈寅战功通报所属州县,予以表彰。

不久,蒙古兵增加兵力, 砍伐树木制造攻城东西,再度围攻州城。
陈寅一壁力战死守,一壁派人向朝廷求援。
但几路援军都犹豫不前。
陈寅率兵民昼夜苦战,坚守月余,粮尽援绝,州城遂破。

3.守城失落败陈寅壮烈殉国

危难之际,陈寅对其妻杜氏说: “你赶紧想你的办法!
”杜夫人厉声叫道:“难道能活着与君一起受俸禄,而不能以去世来共同报答朝廷吗?”言毕,即登上城头战堡饮药自尽。
两个儿子及儿媳,也一起自尽在母亲自旁。
陈寅收敛了亲人的尸体举火焚化后,冠戴朝服,登上城楼。
他遥望朝廷临安宫阙所在的东南方向,焚喷鼻香膜拜:“臣当初图谋恪守此城,作为四川的樊篱,城破了,臣也该当去世了……臣不负国!臣不负国!
”他哭告后,再拜,伏剑而去世。

与陈寅一起去世难的还有西和州的推官兼通判贾子坤及其百口十二口。

陈寅壮烈殉国的情景被后人蜕变成千古传诵的著名典故:“登楼望阙。

西和州城攻陷后,元兵烧杀劫掠,百般蹂躏,将此城夷为平地。
此城的失守,不仅使西和百姓遭受年夜难,也使南宋的四川防线门户大开。
西和州失守的第二年,也便是自1235年(宋端平二年)宋蒙战役全面爆发(1271年之前为宋蒙战役,1271年元朝建立后,为宋元战役),到1279年(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末了一役止,由于以西和州为范例的四川防线的坚韧,在浴血相争四十五年之后,南宋才终极覆亡。

在陈寅壮烈去世难四十八年之后, 被囚于元大都土牢中的文天祥写下了年夜方冲动大方的正气歌。
他笔下那些历朝历代“时穷节乃见,逐一垂图画”的忠臣义士中,个中“为张睢阳齿”的诗句所赞颂的便是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宁死不屈的张巡。

写下“为张睢阳齿”诗句的文丞相,当时会不会想到那位为国年夜方赴去世的陈知州呢?

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在分封各地城隍时以北京都城隍文天祥职位最高。
陈寅也在此时受封为西和州城隍,故其爵位为“忠烈侯”,这也是西和城隍庙被称为“忠烈祠”的来历。

陈寅的英魂从未拜别,在抗日战役期间,为引发民族正气,弘扬爱国精神,西和文化界编撰出大型秦腔剧本《民族魂》巡演。
此剧在隍庙戏台演出时,置有城墙布景,颇有“登楼望阙”的历史情境,深受不雅观众欢迎,也使陈寅的英雄业绩更为大众知晓。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