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说》,一卷,篇前有自序,紧张交代该书的缘起。作者有感于当时有客拿当时运河图向其讯问邗沟故道,而不理解邗沟历代之变迁,鉴于这种情形,作者指出扬州运河上自清江浦引淮,下讫瓜州口入江,其间历清河、山阳、宝应、高邮、甘泉、江都六州县之地,都不是邗沟故道,就江都境内来说,如瓜州运河为伊娄底故道,唐开元年间始开;七里沟运河为七里港故道,唐宝应间始开;扬州城南运河为宋新河故道,真宗天禧间始开;晋永和间所通欧阳埭故道,明成化间所开等等,都与邗沟故道无涉,并就与客问答,博稽古籍,考历代以来邗沟变迁。书中著录运河图八幅,即邗沟故道图、邗沟初变图、邗沟再变图、邗沟三变图、邗沟四变图、邗沟五变图、邗沟六变图、邗沟七变图,并依次分别讲授。
第一,邗沟故道图。在图说中,作者指出邗沟故道是指春秋吴王夫差时运河,考证了吴王夫差沟通江淮往后由春秋哀公九年到汉建安以前由江达淮之故道。邗故道自扬州郡城西南境通江,至淮安府清江县达淮,其间三百六十里,分为六段。由郡城到邵伯镇以南为第一段,由邵伯镇以北到高邮界为第二段,由高邮界起为第三段,由宝应到山阳界为第四段,由山阳到清河界为第五段,由清河到入淮处为第六段。并分别考证了邗、邗城、邗沟、邗江、广陵城、洛桥、邵伯、合渎渠、艾陵湖、中渎水、武广湖、陆阳湖、樊良湖、博支湖、夹耶、樊州、山阳、安宜、淮阳、山阳浊等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
第二,邗沟初变图。作者指出邗沟初变在故道第三段以北,第四段以南,为宝应县境内。汉建安时期由于射阳以南,即由樊良到射阳中间支渠水路不通,又加上邗沟故道东绕博支湖入射阳湖之路纡远而改为西行,自陈登穿沟使樊良湖下注津湖,津湖以北又凿马濑,使津湖与白马湖相连,自此往后,改东道为西道,凡由北而南者,入夹耶贯射阳,西至白马湖渡津湖入樊良,从南往北的,出樊良湖西北入津湖达白马湖,东贯射阳湖西北出夹耶,这是邗沟故道初变。并考证了白马湖、津湖和马濑的地理位置。
第三,邗沟再变图。在图说中,作者指出自晋永康时期江都水断,而邗城下故道变。晋穆帝永和以前,江水入淮由江都城下入运河,永和中江都城下水涸,邗沟故道不能通江,而渠水西流引欧阳埭江水入,北流以至广陵城,这为邗沟故道再变。又分别考证了汉江都城、欧阳埭和仪徵运河,引《水经注》、《地理风尚记》、《天地记》解释江都故城在江都县西南四十六里,宋时已被水所淹没,已无遗迹可寻。引《方舆纪要》解释仪徵县欧阳戍即《水经注》所说邗沟水上承欧阳引江入埭处。仪徵运河即官河,分别通灵草堰和通扬子江,自县治西南东行四十里至乌塔沟入江都界。
第四,邗沟四变图。作者指出邗沟四变在故道第四段以北,第六段以南间所开新支河,即在第五段合渎渠之西另开支河,由射阳湖直达山阳浦。刘宋之间,自开渠于射阳湖、山阳浦之间,而射阳中渎的故道发生变革,晋兴宁往后,由南而北自樊良出津湖南口入兴宁渠,出津湖北口过白马入射阳湖,再由射阳湖中渎到达山阳浦。《宋书·谢灵运》记载,谢灵运从白马湖贯射阳,白马湖北中渎淤塞而射阳湖、山阳浦之间另开支河,始得由白马达射阳,为邗沟四变。
第五,邗沟五变图。指出自隋文帝凿山阳渎以达射阳湖而艾陵湖故道废,邗沟五变在故道第一段以北,第五段以南,原来由江南境湾头镇北行至邵伯入艾陵湖,历高邮、樊良、宝应、白马以达射阳,隋开皇时,则由湾头镇而东至宜陵等一带,由高宝运堤以东诸河渠以达射阳湖,由邵伯达艾陵湖之道,隋时不再利用。并考证了茱萸湾、宜陵镇、江都山阳河、高邮山阳河、宝应山阳河、扬州山阳渎等地的地理位置。
第六,邗沟六变图。解释邗沟六变在故道第五段以西,第六段以北。宋太平兴国时期,淮南转运副使乔维岳因山阳湾水势湍急,运舟多覆溺,于是开自末口到淮阴磨盘口的故沙河以分山阳湾水势,而末口入淮故道变。并考证了故沙河、山阳湾、末口、淮阴磨盘口等的地理位置。
第七,邗沟七变图。解释自明永乐时期,陈瑄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入鸭陈口以达淮而射阳湖故道废。明前运河都由白马湖达射阳湖乃至黄浦,由于东绕射阳道纡远十里,于是开清江浦,由清口引淮至乌沙河,汇管家、白马二湖,黄浦八浅及宝应槐角楼南诸湖相接,运道由白马湖至黄浦达淮不再由射阳湖,为邗沟故道七变。并引乾隆《江南志》解释清江浦在淮安府山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宋乔惟岳曾开此达清口,岁久淤塞 ,故陈瑄复言开此渠。
徐庭曾《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说》共有运河图八幅,图中标注出运河水断位置及水道的变革,运道变革直不雅观明晰,并结合诸图讲授河道变革,并考证古今地名的不同。《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说》只管篇幅不长,但用直不雅观的插图和简洁的笔墨,对春秋以来运道的诸多变迁,作了清晰地论说,并有精要地考证,对理解邗沟的历代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代价。
徐庭曾《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说》,有清光绪间刻本。线装书局出版的《中西岳川志丛刊》第十六册有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