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学超说,给孩子们支配这个作业不是“拍脑壳”的所谓“创意”作业。
学《天子的新装》时,他教的703班和708班刚进行完文言文专题的学习。
而《天子的新装》里涉及到的帝王、大臣和古代生活的场景,学生们是能在自己学习的文言文中找到对应原文和称呼的。
“我之前也考试测验过让孩子用文言文写日记,但是不堪利,由于学校的场景在文言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情景,学生们无法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灵巧运用,但《天子的新装》就很得当。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确实如辜老师所料,不但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而且非常精彩。
有同学将童话进行了“提炼”,如原文结局为:“天子有点儿颤动,由于他彷佛以为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
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色,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
”703班学生杨若海改编的结局为:“王惧,归而捕二奸者,俱逃矣。
奸人亦奸,然诚且智者,能受其蔽乎?”意思是说,坏人固然巧诈,但如果国王老实而且聪慧,怎么会受其蒙蔽呢?”辜老师认为学生的改编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708班李子凡末了写道:“众人皆视其衣,独小儿未见,是小儿愚耶?抑其诚耶?”,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学生们认为,将国外的经典童话改编成文言文,这种作业的角度非常新颖,而且并不以为很难,通过这次改编,充分体会到了文言文精髓精辟的美感。

改编摘登

初中生文言文改写皇帝的新装

外洋有国,其王好新衣。
尝有二奸者入国,谓王曰:“敝人有衣,非诚且智者不见矣。
”王大喜,以数金予二人。
二人夜以继昼,然未有丝线,对空而劳。
王欲知衣之详,遣一老臣以不雅观衣。
老臣至,惊,未有衣,因思:吾,国之重臣也,若王闻吾不见衣,其祸至矣!二奸者曰:“衣可华贵不?”老臣曰:“妙哉,实惊世之作也!”二奸者笑矣。
少时,王又遣一官人往。
官人未见其衣,大窘,亦称其衣。
方行,乃思:吾不见衣,非诚且智,岂官人所为邪?吾当颂其衣于陛下。

明天将来诰日,奸者以衣予王。
王不见衣,自叹曰:“寡人竟为愚者矣,此事断不可言。
”后,王着衣行,众人皆称美,独占一童曰:“此王未着衣矣!”众人惊,皆相耳语,乃知实未着衣。
王惧,归而捕二奸者,俱逃矣。

奸人亦奸,然诚且智者,能受其蔽乎?

(703班 杨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