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因初唐诗坛,齐梁诗风尚且霸占主流,风格纤巧绮靡,空有浮艳之体,而所赋无物。唐太宗都偏爱齐梁风格的宫体诗,以上官仪为首的士大夫之流也多效法齐梁陈隋遗风,诗作大多是吟咏风花雪月,时人谓之“上官体”。
而改变初唐诗坛的便是王杨卢骆、初唐四杰。个中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第一个明确反对初唐诗坛的齐梁之风的。本日推举的便是王勃的一首冲破初唐诗坛牢笼的冷门之作——《秋夜长》:
秋夜长唐·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
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
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
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喷鼻香。
初唐四杰,以王勃为首,为了冲破初唐诗坛齐梁浮艳遗风的牢笼,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生活、风花雪月扩大到市井民间,从狭隘的亭台楼阁走向广阔的江山边塞,咏物咏史,为诗坛注入了强劲的风骨。比如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境阔大,一洗以往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而上面这首杂言古诗《秋夜长》,虽然比较冷门,但题材却反响社会现实,内容有规劝的现实意义。此诗一出,犹如平地惊雷,震荡了当时的初唐诗坛。
这是一首闺怨诗,表现的是闺妇思念征夫的主题。此诗从构造上风味两部分,第一部分自开头至“调砧乱杵思自伤”,描述的是秋夜里女子为远在边陲乃至疆交际战的丈夫寒衣的场景。既有秋天景色的描写,也有女子心情的表达,南飞的大雁、凋零的兰草与盛开的菊花,满目所见,无一不是她心中无尽思念的寄托,深秋悲惨的景象和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之情相交相融,悲惨的氛围中蕴含着悲愁的相思。
后半部分则是直抒怀义,指出女子愁思的根源:“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但墨客却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说,而是“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喷鼻香”作结,女子为征夫制寒衣,然而这“万里他乡”的“天一方”却遥不可及,寒衣无法送出,徒然作成也只能留下散发出精心熏烤的喷鼻香味。思妇的无尽情思,征夫的无尽悲苦,墨客对这对夫妻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的鞭笞,尽在这短短四句之中。诗虽止,而余味无穷也!
初唐期间,诗坛虽然崇尚浮艳,但“武坛”却是穷极所欲。唐朝的对外征伐无尽,高总征西突厥、覆灭百济国,又多次征高丽,穷兵黩武。王勃早在15岁时,就曾上书反对朝廷的征伐侵略政策。这首《秋夜长》也同样是一首反战之作,所反响的正是这样初唐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同样是初唐罕见的现实主义之作,当时在诗坛犹如平底起雷,震荡了那些醉心齐梁遗风宫廷艳诗的士大夫。王勃也从此扛起了变革诗风的大旗,从而形成了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的万古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