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不雅观古今中外文人,阅读如此之广,而且都能在文化繁荣的时期,名列顶尖级水准的,唯有苏轼一人而已。
他自己也十分自大,我们看到豪放派的词作中,要么自比三国周郎,要么聊发少年狂,便是这样的心态。

然而,资质绝伦会意味着万人景仰,却不一定意味着一帆风顺。
苏轼虽然身处对文人最为优胜的宋朝,却遭遇了当时最大的笔墨狱“乌台诗案”,而且是个中的主角。
他九去世生平,末了被贬黄州,虽然又几起几落,始终难以规复当年的心境。
在他的晚年,这首《不雅观潮》(别号《庐山烟雨》)写尽了人生的感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不符规矩的奇诗苏轼将一句话重复两次偏偏还成为了经典

这首七言绝句看似很规矩,读过一次后就觉得有些问题,再读一遍则会有种朦胧的禅意,以是它被当作千古奇诗。
仔细看一下,它的首句和末句竟然只字未改,都是千篇一律的。
要知道,在古体诗中,这种情形并不新鲜,比如《诗经》之中,就有大量重复的句子,表达了反复咏唱的感慨。

但是,到了近体诗之后,形成了非常严格的规矩。
别说整句重复,便是在一首格律诗中,涌现重复的词语,都是被人诟病的。
当然,很多大家打破常规,并不循规蹈矩,将大量叠词利用个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又另当别论。

苏轼这一首诗更为惊人,险些没有人见过这么偷

实在,这首诗是苏学士在晚年,写给即将外任为官的儿子苏过的。
它通篇不露痕迹,将一个禅理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
第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自然是夸奖庐山和杭州的风景,这也是苏轼生平留下笔墨最多的地方之一。

在庐山,他有“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年哲理,在杭州,他写下了“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合适”的绝场。
可见,苏轼对付这两个地方的风景是非常欣赏的,这也有了后面所说如果没有去过,那是会遗憾终生的。

但是,苏轼却在第三句中,将全诗意境反转。
他原来并不是为了赞颂风景,而是揭橥了感慨,到了这两处胜景之后,也创造不过如此。
过去的冲动和执着,也加倍以为没有必要。

只有深刻领会了第三句,才会对第四句为什么要重复第一句恍然大悟。
在亲临到当地的风景之后,您才会觉得,庐山的烟雨朦胧还是烟雨朦胧,浙江的潮水便是浙江潮水,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美,那样非去不可,只能给人“不过如此”的印象。

当然,苏轼肯定不是针对这两处风景,给自己儿子临别赠言。
他因此此见告苏过,官场之中,起起伏伏是很正常的。
千帆竞渡,万人争位,自然有足够吸引的魅力,但它的结果,可能也就如此,并没有当年想象的那么美好。
这个意思,虽然有些悲观,但却是这位天才官场几十年的履历总结,也是悟遍人生的哲理。